议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唐世平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唐世平
        重庆市忠县?井小学校  重庆  忠县  4043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变得活跃,而这种活跃不是“外在”的活跃。学生会调动生活体验进而有效的解读其中的数学信息。学生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的思维活跃程度会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当然学生的外在也会随之采取各种行动,这种行动与“玩儿”无关,他们是在参与“实验探究”。可见,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才能产生各种改变,从“练”“算”、“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想”、“探”、“辨”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后者显然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加全面。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需要提出适宜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探究,做好归纳总结。在经历全过程之后,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要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学生 学习兴趣 策略
        在落实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习兴趣的生成可以为学生提供极大的内驱力,可以让学生应用全部的感知来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情感、思想来和教师进行内在的信息对接,进而生成数学模型、数学思想。可见因为学习兴趣的生成,学生会表现的极为积极主动。而数学课堂也会变成“思维训练”场所。作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我们要弱化“技能技巧”的训练,或者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生成“乐学”心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会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感知。当然,对于当前时代的小学生而言,这种内在的改变会让他们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教师展现智慧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空间中,启发式教学应用的频率已经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因就在于人们发现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可以激活更多的教育元素,让小学生的情感、思维都变得极为活跃。而能够实现启发目标需要教师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教育智慧。实践证明,发挥出教师的教育智慧进行一点点变化,往往会就激起千重浪。例如,学习长方形周长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长16cm,宽12cm,求它们的周长之和。”学生一看是练习过的题目,便劲头不足。但将题目改一下:“把这两个长方形拼起来,周长会是多少呢?”学生立刻产生兴趣,积极思考。这时马上提出问题:“如果4个这样的长方形拼起来,周长有几种情况?”学生情绪高涨。当提出的问题稍微有点难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或者降低难度的方法,引导学生抬阶而上,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实践表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使每一堂数学课都成为情感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二、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应用情境教学模式时,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以产生极大的教育效果。首先因为是生活话题,所以学生会生成极强的代入感。再有因为是生活案例,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应用。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学生有感知、有所为都是小学生不断迭代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之一。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与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大致相同,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能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对后期数学的学习也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尽量引入生活情境,最好能使例题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练习生活化,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数学的思想,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三、引领学生参与“角色扮演”
        当然这也是情境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在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作为旁观者看一看和自己成为主角演一演的效果并不相同。后者会让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来实现目标,一种是开展数学实验活动,另一种是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方式,运用直观的图片、挂图、多媒体等进行教学,能为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情境中进行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利用直观教学情境构建学生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桥梁,使他们能在情境中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商店,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文具和玩具拿出来放到商店,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通过买和卖的行为认识人民币,并学会人民币单位的换算。通过情境创设,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他们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设计有意义的问题
        这里我强调的是“有意义”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学生会有两种表现,可能是“口动”,可能是“心动”,有意义的问题无疑指的是后者。当然,这种问题的提出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先给出学生一些多个相同加数的加法,让学生进行计算,然后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简便计算方法,能快速说出结果吗?问题提出来之后,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要找到简便方法。这时,教师引入乘法口诀,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乘法口诀,并学会运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在开展问题教学时,教师要改变题海战术的做法,注重问题的质量,根据教学重难点提出问题,使问题教学获得实效。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我们的目标指向是未来,是培养有数学应用能力的学习者,可以感知数学知识的社会价值的学习者。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会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而这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一定会发挥出长效。
        参考文献
        [1]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李梅.  新课程学习(上). 2014(05)
        [2]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喻志东.  新课程学习(中). 2013(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