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 问题导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赵琴
[导读] 任务驱动教学导入可在设立任务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

        赵琴
        浙江省武义县武阳中学      浙江武义 321200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导入可在设立任务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帮助学生在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点的难点。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至问题探究中,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本文探讨了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关键词:任务驱动;问题导学;初中数学
        前言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创新课程实践措施,指导学生自行体验、分析各类问题的应用思路,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点理解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提升初中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思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更大程度上是以学生保持态度参与实际知识探索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之所以能够以主动学习的方式接受未知数学知识,那么明确了一点,数学开展活动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并以问题作为导向,逐渐活跃整个教学氛围,进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
        一、任务驱动的内涵和特征
        1.任务驱动法的内涵
        什么是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围绕一个教学内容话题作为中心,不断与学生进行谈论和分析,有了这种强烈的导向问题出现,教师和学生在面对难题时,可以积极应用教学资源,并协同互动,自主探索进行学习。其实,任务驱动主要是建立在一个构建教学基础理论上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性主要是需要与情景教学法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逐步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是一种心智活跃并与思维拓展的良性循环过程,只有让学生独立探索,才能让学生自主开拓进意识。它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所不同,主要是以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实现探究方式,积极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自身独特的理解,并运用一些独特的方案进行分析并解决。
        从学生角度来看,任务驱动法与初中数学的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需求,从而实现课堂气氛得以活跃。
        2.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任务驱动法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以知识内容为任务主线,帮助课堂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自主参与学习任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学习目标。在进行实际的初中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而得出问题的结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辅助学生能够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协作能力。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结合实际生活
        在实现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有效性的各种路径,都需要结合任务驱动运用问题导向,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为接下来的课后内容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然而,在借助问题运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不一定要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理解,而是应该留一半给学生自行学习,尽量在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把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转而交给学生课后学习和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部分教学时,知识内容讲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复杂的图形,更不知道改如何分割它们。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采用生活中的素材,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如在教学认数时,为加强数形联系,讲3时,用3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讲4时,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但因为学生年龄小,虽然在生活中有了初步感知,但还是不系统的.因此认识并能区别这两种图形是这一小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一来,学生既能直观地看到复杂图形的结构,既能培养想象力,又能掌握一定的操作能力,从而简化问题。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老师把学生的讨论总结及时的板书,水到渠成最后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次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这样就对该概念的外延及内函有了充分的探讨,对于该知识的后续学习是极有帮助的。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实际物体的面积。这样,学生既能不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能力,巧妙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模型思维
        知识迁移与应用是数学课堂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必要考虑课外巩固学生知识的教学。通过课后提问加深学生的知识和记忆是有效的。教师只需要将任务导向、问题导向的学习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及时反馈课堂内容,加深问题的理解,从而巩固课堂知识。然而,实现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巩固课堂的引导性,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业,尽量根据课堂上讲授的数学内容布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相似三角形应用》作为案例分析。如何让学生运用技巧在生活实践运用,就需要学生借助任务驱动法,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似三角形。其次,我们需要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判断方法,大致分为AA、SAS和SSS基本三种方法。所以,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效的训练和练习,反复验证判定,最终得出结果。同样,尝试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等。因此,借助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相似三角形的判断,以及如何运用性质和实际方法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驱使学生建立模型,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归纳的基本能力,同时还缓解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仅保障了教学的质量,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学生在面对初中数学难题时,就会自主参与分析,从而解决问题。
        四、分工明确,合作学习
        在进行一定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个明确的任务。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各个小组应当同心协力,相互探讨和学习,共同进步。比如,一些负责整理资料的小组成员,在总结完组长的意见以后,可以让部分成员提出不同的意见,并让负责记录的学生将这些问题都给整理出来。前提是小组成员在需要发表个人意见的时候,需要与不同成员的意见进行讨论,这样才能出现下一个问题,接着探讨解决的问题。而担任组长的学生需要负责管理自己小组的职责,维持好本小组的纪律,确保本组成员在探讨问题时,可以有着很好的学习规范意识。一个小组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因此,要想让各个小组发挥不同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认真参与分析。例如,在进行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的《勾股定理》时,教师会根据每个小组的分工明确,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进行展示,并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特征,选择一些材料,作为小组成员分析的话题,让学生通过屏幕中的三角形,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解。因此,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仅是为课堂做了准备,同时也避免小组成员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愿意自发地探索和回答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对学生数学的后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喜欢运用任务驱动法来构建初中数学课堂。以问题作为导向,培养学生自己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结合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教学中的材料,积极为学生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柴影.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71-272.
        [2]柳先华.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55.
        【作者简介】赵琴,1979年2月,女,汉族,?湖北省荆州市,本科学历,从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