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课堂数学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   作者: 于新生
[导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意识较强的基础学科

        于新生  
        山东省乳山市徐家镇中心学校  264500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意识较强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内在素养、感知理解、逻辑推理等方面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有助于打牢学生的学习基础,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渗透方法和组织策略,导致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不足。故此,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数学活动;小学课堂;核心素养
引言
        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时代对劳动者所具备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在基础教育阶段流行开来。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更需要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培养出日后社会所需的人才做出贡献。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贯穿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分析有着深远意义。本文将首先从核心素养的基本含义展开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1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氛围欠缺
        课堂氛围的有效营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使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得到加强,这对培养学生数学感知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组织中,部分教师缺乏对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对学生主体环境的构建,导致学生在学习认知的过程中存在兴趣不足、参与感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阻碍学生的发展。
        1.2素质渗透不足
        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对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讲授,缺乏对学生内在素养的培养与渗透,导致学生常常陷入模式化学习活动之中,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探究心理。同时,部分教师在素质渗透方面缺乏科学的认知方向,通常存在为了渗透而渗透的形式化现象,这既达不到素质发展的效果,又阻碍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2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课堂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1引入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感知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将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和现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这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还能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以直观的画面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引入生活情境,组织学生从生活视角出发,去探索、发现更多的数学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能动参与和主体探究,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夯实基础。

例如教学“克和千克”,这是关于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质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基础,为了使学生掌握本节中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并了解两者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而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感知意识。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生活中经常遇见和使用的物品,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一袋重1千克的苹果,一个重110克的饼干,一桶重5千克的食用油,一根重34克的火腿肠等,引发学生对数学新知的学习兴趣。面对形形色色的生活用品,学生的学习“劲头”被激发起来。随后,教师可让学生掂量与称重220克的牛奶和500克的白砂糖,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克、千克之间的质量,增强学生对生活数字的敏感性。
        2.2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师作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年长者,拥有者对课堂的绝对领导权和话语权。学生在课堂上则处于被灌输、被指挥的地位。例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上课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乘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类似于整数乘法,只是需要我们将所得结果变成小数。”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算法,学生则全程关注。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接收状态中。如果转变成“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我们可以试想下这样的情景:上课了,教师拿着课前制作好的卡片,让学生随机抽取,学生拿到卡片后,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拿到的卡片上写的是什么。有的是3,有的是4.5,有的是×。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得到新的数字。在这个组合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小数乘法”这个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试着比较:3×45和3×4.5的计算法则。教师可以在整个过程中不停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会被激发出来,极大地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2.3注重实践探索,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实践活动的组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不断探索、分析的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发展效果。同时,实践活动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和问题背景下,有序地展开科学分析、能动探究,保持对数学知识的高效运用和对问题的钻研精神,从而实现其灵活应用的实践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实践化探索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正确引导学生的实践方向,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认知、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解决中提升能力、在总结中培养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在“数据收集整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调查、收集、统计等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整理和收集本班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统计方法,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结束语
        总之,数学活动是小学课堂上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现、猜想、探究过程,是发展学生“四基”“四能”的必然过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数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为追求,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在课堂的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
[2]薛新建.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问题情境实探分析[J].中学数学研究,2020(4):3.
[3]龚卫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