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鑫
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第二中学 271129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下沉,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开始成为教育主导思想,强调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美术教育来讲,通常需要借助视觉化媒介传达相应的艺术思想和理念,美术教育属于典型的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视觉性和实践性特点,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美术课程要立足生活和文化,加强课堂生活化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打造动态开放的美术课堂。
关键词: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程提出,对于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应该是课堂的设计者,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并不断教会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美术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从此喜欢上美术课。
一、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美术实际上就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好事物进行升华,属于一种具备自身特点的表现形式。针对初中美术课堂展开教学改革,需要将美术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美,所有美术作品的来源都是实际生活,只有积极地展开观察,从生活中感受到美,才能更好地展开美术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对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美术作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充分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中学美术教师利用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拘泥于书本和教材中的固有内容。教师鼓励每个学生拿起彩笔随心所欲的画出自己内心中所想到的东西。而不是将学生的思路固定在某一个范围内,更不是让孩子依照一个固定图案去临摹。课上的孩子通过在想象的空间中勇敢的画出各种天马行空的线条,帮助学生树立绘画的自信心。
二、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文化生活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文化与美术存在不少共通性,二者是美的代表和象征,都借助各自的表现形式传达和表现情感。美术作品具备突出的图片性特征,虽然包含丰富而又深刻的美术信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抽象、难懂的不足。基于这样的情况,增加文字说明,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是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重要途径。初中美术教师要精心设计文化生活情境,把多种多样的文化要素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受到美术熏陶的同时,深刻感知教学内容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参与实践的兴趣。
如,在讲解《盛世·汴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鉴赏《清明上河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为进一步增进学生对这幅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作品的创作背景,丰富文化生活要素,把学生带入良好的文化生活情境。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格局,在经济上促进了农工商的综合发展,在对外贸易与城市发展方面也到达了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这幅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作品展现了百姓的安居乐业生活,揭示了繁荣的背后也有着危机。学生只有掌握了文化背景,才能够真正把握画家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中蕴藏的情感。
(二)学会欣赏,从身边开始
美术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生活,通过这样的
方式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印象,进而在提升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帮助学生发散自身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将生活作为原型展开艺术欣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当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激发自身对于生活的热情,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更好地在观赏相关作品的过程中感同身受,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相关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列举实际生活的例子,结合实际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根据话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升,学习体验也会获得增强。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美术教材都提升了自身对于学生生活经历的重视程度,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展开学习。
例如,教师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组织学生观看苏州园林的设计和景观,并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展开思考:“如果你是设计师,想怎么样设计我们的校园呢?”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美丽校园”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针对校园展开设计,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灵活地运用所学内容,帮助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知识,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作业内容生活化
在美术教学中,课后作业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最佳路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课后作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且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是增进家校互动的重要纽带。对于初中美术教学的课后作业来讲,教师要打破单一纸质作业的局限,灵活设计生活化、创新化的课后作业,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一方面,要注重作业内容的生活化。具体来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规划题材方向,在全面参考教材建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挖掘,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校园环境,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建议,有效增进美术作业与学生生活关联性,不仅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抵触心理,而且强化美术作业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时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例如,在进行《美术在你身边》时,笔者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制作一个自己认为有生活价值的艺术品,并写明设计意图和个性特征,然后在下节课的时候为学生举办一场拍卖会,优秀者会在班级和家长群分享。另一方面,要注重作业参与对象生活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作业参与主体依然以学生为主,没有发挥出家长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定期设计一些具有亲子性的作业,增进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为高效课堂建构夯实基础。例如,在进行《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与家长一起为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员搭配一套衣服,然后以照片的方式分享到班级群,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并充分说明自己的设计思想。美术作业的参与对象就扩大到了家长层面,增强了课后作业的参与性和交互性,有效消除了独立课后作业的枯燥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家长的有效参与,有利于打造家校联合教育共同体,是充分发挥美术教育优势作用的关键路径。
结束语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美术教师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把美术跟生活相结合,多从生活中发现美术,美术中有生活。多让学生参加一些美术课外活动,学会观察和欣赏。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美术创造能力,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更好地点缀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董晓林.生活化的初中美术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2):145-146.
[2]王博翔.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3]李光权.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07):65.
[4]徐永峰.初中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11):81.
[5]周广英.初中美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