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世友
河北省定州市孟家庄小学073000
摘要: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练轻心理保健的误区。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现在,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已经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良好的性格养成才是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当然,性格缺陷在少年时期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某些性格问题在小学时代往往也会显露出来,比如过于胆小、害羞、容易急躁、在语言和肢体上有攻击性等等。当然,这些只是小问题,并不一定成为性格缺陷。这些问题的发现与处理就主要依靠父母的家庭教育了,因为它的产生多半也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很多心理学家都说,内向与外向都只是性格的一种,没有优劣只差。但是中国的父母却总认为内向是一个贬义词,内向就意味着孤僻等不好的字眼。因此,对于孩子的害羞多有嗔怪,有时还会说:“你看看谁家的孩子,再看看你自己。”这些看似无心的责备,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
1.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态度的不一致,表现在父母以及父母和老人对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致。由于夫妻双方的素质教养与生活经历不同,而有时又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理解,导致在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大目标上的看法不相同,因此在施教时对于“爱”的理解会各不相同,投入爱的方式也就不同。特别是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再婚家庭的增多,一些继父母与亲生父母在对孩子的情感上难免会有所差异。还有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老人和父母在对待孩子的要求认识情感上也常常是不一致的。所有这些情况都导致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的不一致。在这种矛盾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孩子接受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信息,自己的行动常常同时得到肯定与否定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为了适应矛盾的环境,孩子就需要不断地将自己的认知行动进行心理调整,最终的结果是易使孩子形成两面性的人格,缺乏责任感,产生消极影响。
2.片面的家庭教育内容
我国的教育方针中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发展,这五育也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而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片面地追求学习成绩和分数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家长的眼睛就只盯着“智育”,把学习好当做好孩子的唯一标准,并且很多家长还为孩子设计了从小学到大学都要上重点的生活理想和轨道,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而不考虑孩子的智力水平、学习的品质、学习能力、身体条件等等,只是一厢情愿地将孩子往高考的独木桥上赶。
由于家长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学习,而学习的目的与动机仅仅就是为了升学,再加上缺乏全面的教育,导致孩子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对家庭、团体、社会的责任感而死啃书本。缺乏各方面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的低下,很难经受住不良环境的考验。
3.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父母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好吃懒做,只知索取而不愿付出辛劳,自私自利等等。那么,家庭气氛的种种弱点就会感染孩子,并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折射出来。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如何,是其家风的具体表现,而家庭气氛往往通过家庭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出来,不良的家庭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不和、经常打架、争吵,易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形成孤僻、冷漠甚至凶狠等不良性格特征。而一些家庭的婚变使得父母变得沉闷、暴躁、喜怒无常,从而导致对孩子缺乏耐心、关怀和理解,容易使孩子脱离健康的家庭教育,受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误入歧途。
二、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
1.教育孩子,力量只能合,而决不能分。
那么“合”在什么地方呢?这就要求家长认真地回顾一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没有需要改正的地方,谦虚的态度和必要的学习是必要的。同时也应认真回想长辈的教育行为有没有可取之处。在树立合力教育意识前提下,经过认真思考,开个统一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家庭会议。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最后求同存异。在教育孩子时,按照已经统一的认真去做,看看效果如何。这样的家庭会还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是受教育的对象,对家长的教育行为有最直接的感受。孩子往往能客观地评价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教育行为的优点与不足,这对我们改进家庭教育是大有好处的。不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当着孩子的面而闹矛盾,这样只会降低长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时,有一方要以冷静的口吻劝说对方暂停教育,协商之后再进行教育。而父母与孩子祖辈之间的教育矛盾,大多是由于隔辈人更疼孩子引起的。父母应该在尊重理解祖辈的前提下作些分析,给祖辈找些家庭教育资料,请祖辈参加家庭会议。
2.家长要培养孩子参加劳动的兴趣和信心。
首先在思想上,要让他们知道世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人来到社会上,应当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要逐步树立起自食其力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当孩子开始学做家务时,因不熟悉而不会做,家长要耐心帮助,当面示范。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及正确的劳动方法,鼓励和支持他们树立干好的信心,把事情干好。其次还应培养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以因地制宜,从各自的家庭条件出发,给孩子提供劳动机会。总之,设法给他们提供做家务劳动和当家理财的机会,这样不但能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劳动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俭持家、尊敬长辈的美德,使他们获得独立生活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孩子干的虽是一些在成人眼里微不足道的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整理报纸、买瓶酱油、擦擦桌子等等,但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孩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仅可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务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且有利于责任心和义务感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重视利用家务劳动对孩子进行教育。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孩子是否能够成才的关键。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双管齐下,既加强对孩子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又重视良好性格的培养。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应当把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寓教于乐,帮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生活计划,再引导孩子了解书本以外的知识,拓宽思维,形成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家长在平时的学习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总是力求自己独立思考,在解决不了的时候,能虚心求教,这样的学习态度在无形之中就会灌输给孩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家长在平时也要十分注意自身的文化修养,做到科学地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到“今日事今日做”,这样家长才具有说服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家长养成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孩子自然也会成为一个勤勤恳恳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淑群.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0,15(05):72.
[2]闵祥娟.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探讨[J].知识文库,2020(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