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
晋中市太谷区新力惠中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山西省晋中市 0308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改革创新,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这些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改革的重点是老师在教学课堂中不只要注重学生成绩的考核,还要注重语文素质的培养。其中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在语文整体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高考试卷里就有很多针对古诗词文言文的考察,且分值逐年升高,可见它的地位在语文中逐渐在上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传承与发扬
引言:传统文化的改革创新教育能够给人们树立文化意识,从而提高文化自信,其中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改革创新教育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媒介,更应该明白自身的重要性。将高中语文课堂与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进行融合渗透不仅能提升语文教学水平,还能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本篇论文就针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渗透的策略以及渗透的意义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⒈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过于表面化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最多的是文言文,其次是古诗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大部分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就会按照先通读古诗然后再进行逐字翻译,再把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述一下,这样就完成了一篇古诗的讲授,针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教师就没有给予深入的解释,学生听的也是似懂非懂。这样过于表面化的教学,其实对学生学习语文是没有好处的,学生不能深入了解就不能真正理解这首古诗的魅力所在,不能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⒉对古诗词的学习过于依赖参考书籍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学习文言文时尤其是长篇文言文时学生的手中都会备有一本工具书(文言文翻译大全),在教学方面有的教师在讲文言文时只按照文言文翻译书念一遍,学生对于古文的意思也不会了解得很透彻,种种现象的出现更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增添了障碍。
二、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的策略
⒈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为世人所瞩目。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人们能够欣赏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了解刘禹锡笔下的陋室,感慨欧阳修游刃于山海之间的阔气等。从这些当中我们能看到古人在逆境中生长,在苦难中寻找的乐趣,在贬官失意时能够乐观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止是前人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还留给后人笔下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
⒉摆脱对工具书的依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果孩子摆脱不了对妈妈的依赖,那么这个孩子永远都没有办法真正长大。同理,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也一样,如果摆脱不了对工具书的依赖,那自己在没有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对古诗词、文言文的理解上一定会有障碍,这不利于对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的学习,还不利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贯通。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上面都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依赖于别人,别人的话以及做法只能作为参考,自己才是做决策的主体,永远不要被外物所束缚,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⒊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思维方式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一定会强调知人论世这一思维方式,因为这是理解文章特别是古文最基础、最根本的前提。知人论事的思维方式是指在看到一篇文章时,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的背景,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握作者表达了什么,以便在后面阅读理解时不至于出现偏差。例如在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同学们可以了解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欧阳修被贬官到滁州做官,在当地与民同乐,既有郁郁寡欢不得重用,感慨想要回到朝廷为朝廷效力的心意,也有对当地民俗风情的赞美。
三、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意义
⒈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传统文化的学习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人生价值观念方面都有着很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习方面能够提高成绩,在生活方面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价值观念方面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能够丰富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有文学素养的学生不只是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在看待一件事情上有了不同的见解,因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让他们有与古人相媲比的眼界。
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家长和老师们要意识到,培养兴趣不只是培养对所学科目的兴趣,还要培养对其他方面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仅对学习语文有帮助,对自己做人做事也有帮助。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长语文方面的素养,还能够了解我们所不知道的事物,增长自己的见识。试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去,是教育教学人员的重中之重。其实传统文化的学习相比于语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有趣,更易被学生接受。
⒊有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只有人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有信心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推向国际走向世界。如果我们连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都不认可,那么何来的自信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也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只有不断的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我国的传统文化才会有底气,才有利于它的传播和发扬。
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一场持久战,它需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整个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现在社会仍然有很多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偏见,要减少这些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是当今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将传统文化传播的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当中,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结束语:
在现代这个物质泛滥的社会,人们开始进军文化领域,为了享受到更优质的文化体验,创新发展是避免不了的。为此人们需要对文化进行改革创新,现在有层出不穷的文化作品,但是有些文化作品没有经过打磨,是粗制滥造的,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支持。那些经历时间沉淀而留下来的文化作品,是值得所有人敬畏和赞叹的。随着时间推移有很多传统艺术手法大多失传,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基于追求大城市的繁华,而忘记了最初的本心,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藏怎么能遗忘呢?所以不只是当代学生,只要是中国公民就应该扛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永生.谈高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5, (21)
[2]李元霞.以传统文化渗透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锦上添花[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10)
[3]张文平.高中语文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