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下)   作者:付琳
[导读]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

        付琳
        龙陵县龙江中心小学
        摘要: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中国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意识,只有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理念当中不断地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够真正的调动出孩子的学习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相对比较正确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历史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的素质。在21世纪,创新性的人才是时代的要求,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
一、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是一门为了造就具有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开放思维的社会人才的学科。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发展语言能力、锻炼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掌握综合性学习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促使学生品德、智力共同发展。小学语文是语文中的基础教学,尽管试题简单基础,但面对语文问题需要调动孩子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重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既切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提高孩子对复杂问题的思维性。这种整体思维和对语言的把握能力,能有效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存在单一性、枯燥性的特点。小学生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新鲜的事物存在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应用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必然会牢牢吸引住小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存在单一性、枯燥性,教师往往只用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即可完成整个授课环节,非常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情绪,可以说,教学手段单一、枯燥,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授课能力的不足,反映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乏思考、缺乏创新,这种死板、固化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广泛施行的情况下显然是行不通的。
        2.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较少。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不能有效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对学生的爱好了解得也不够全面,进而无法进行良好的师生教学互动,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生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平台,他们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学起,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可考试分数的高低却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及升学而学习语文。这不但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还导致他们感觉到学习的乏味。所以教育者一定要应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能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3.缺乏对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很少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作为课堂的主要控制人,没有将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进步的机会。同时在课堂活动中也很少开展实践课堂、讨论课堂性的课堂活动。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记忆性强度大的学科,也是一门理解分析强度大的学科,这样的偏差性的教学,致使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促进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积极思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民主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营造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引导学生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2.打破常规思维,创设探索交流的机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情境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从而在学生的争相发言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例如,通过多媒体的声、色、光等动态手段,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体验,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愉快地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积极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方法,是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的感染力以及人格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很高,不仅能博采众长,用丰富的知识来武装头脑,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陈出新,时时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还要善于点拨、善于提问,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巧设导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
        4.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很多课文中描写的场景和意境不能真实的呈现还原给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述和板书抄写,无法准确把握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通过多媒体进行全方位教学,将课本中的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借助语文基础知识和多媒体双方面的整合,使学生迸发出更多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活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方式,通过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与教师更亲近,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重视培养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灵活运用语文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使他们成为今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根本力量。
四、总结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表现,在知识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在对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时俱进,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从而培养成创新性的人才。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杨伟.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1):135.
[2]王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136-137.
[3]刘亚.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生(中旬刊),2020(09):43.
[4]陈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20(09):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