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达平
广东省封开县南丰中学
摘要:德育是素质课改背景下所提出的重要教学工作要务,主张教师在开展基础文化课教学的同时,也要重点强调学生的品德建设,从而让其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思想观和道德观。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语文授课时,教师需要将德育有效渗透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课程活动方案进行合理规划,真正彰显立德树人的精神品质,促进课程本身实现素质化改革,全面落实化知为德战略方针。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前言:在当前的教育领域,素质思想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程。同时,随着素质思想的深入贯彻,高中生的语文阅读也面临着全新学习要求。教师在开展常规教育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将立德树人的思想深入贯彻下去,规范有序的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让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真正做到化知为德,推动语文课深化革新。
一、在阅读赏析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高中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模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之丰富,发挥的教育指导功能也比较突出。在立德树人的思想导向下,教师需要合理的搜集和整理阅读素材[1]。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内涵,然后将其合理的导入到课堂上。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规划设置,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其道德内涵,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
比如说,在围绕《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阅读赏析时,可以鼓励学生大堰河对“我”的抚爱,其悲惨遭遇进行探索,让学生深入理解大堰河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从勤劳淳朴、善良奉献等方面展开分析,增进在情感方面的认知与体验。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深入参与到阅读学习活动当中,打造开放性的阅读环境,促使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助意识,让其对团队协作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并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好的适应团队型的人才培养需求,真正提高自身的协作能力。
二、在写作训练中渗透德育
对于高三阶段的学生来讲,写作是重要的训练模块,也是促使其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的重要手段。在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德育渗透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的提炼和整理优秀的德育资源,明确具体的教育主题。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与领悟进行写作创作,进一步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整体的写作能力,让其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道德文化内涵的领悟与理解。
比如说,教师可以联系时事政治合理设置写作主题,围绕新时代、新风采,就革命精神、抗疫精神等为主题展开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民族奉献精神,增强爱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在课外实践中渗透德育
为了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整合,教师需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思想导向规范开展多元化的实践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底蕴,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从思想观念、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合理规范,提升自身的品质素养。首先,教师可以鼓励高三学生积极参与到传承经典的学习活动当中[2]。就优秀的古诗词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积极参与到阅读赏析的活动当中,例如围绕唐诗宋词、《诗经》、《楚辞》等进行自主赏析,根据自身的理解发掘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涵和魅力,然后在今后的成长与学习中能够形成良好的传承意识。深入探索优美的古诗词,进行自主赏析,感受古代文学的之魅力与底蕴。同时,教师也可以积极组织和开发其他类型的德育活动,例如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时事政治问题展开思辨活动。或者围绕环保、爱国等主题进行演讲与口语表达,通过多元化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来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爱国情怀。
四、在课堂评价中渗透德育
对于高中生来讲,课堂评价是重要的教学模块,也是实现德育有效渗透的重要载体[3]。在该环节教师需要本着尊重、理解学生的原则,对评价思想以及具体的评价机制,展开有效的创新。将激励思想与评价活动深度融合,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优秀表现进行言语鼓励,情感上的关怀以及心理上的疏导。这样能够让其对待语文的学习活动形成端正的思想认知,建立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并以较强的自信心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当中,通过实践探索提高整体的学习动力,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品质。
结论:依前所述,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教学中,教师需要跟随素质课改的发展脚步,在进行基础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将德育这一工作内容深入贯彻下去。充分彰显以化之为德的育人理念,在开展阅读写作的常规教学活动期间,深入发掘道德内涵,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导向,让其在掌握丰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认知观念,提升整体的品德素养,做到化知为德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娟.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科技资讯,2020,18(33):82-83+86.
[2]张彦玖.以情动人,化文为德——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09):145-146.
[3]吕永晶.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策略探析[J].中国新通信,2020,22(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