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立姗
湖南省澧县弘毅学校 415500
摘要:数学教学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要将实践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和谐发展。自从学习新课程理念以来,我一直探索并实践着,以努力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数学课堂;乐趣;教学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要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习时必须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依附必要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理解,这样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开始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你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下面的一组思考题:1.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关系怎样?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为什么? 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小组议一议,从而找到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式,而且其中蕴涵着拼合数学的思想方法,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前后内在联系。当教到“梯形面积”时,学生能够按照学习三角形的方法和步骤动手操作,总结规律。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的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快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还给学生。“机会”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习氛围的创设,也可以是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创造的时间等形式来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