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再仙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城区第四小学校 663300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严苛,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现下结合“小先生”模式展开授课不失为一项不错的举措,它的具体模式是小学生身份转变,成为向他人传授知识的一种模式。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采用“小先生”模式可以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便形成浓烈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小先生;小学数学;教学初探
引言:关于小先生是陶行知先生定义的,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能动性和思维转换力等等,也可以理解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一定的相似程度。若是与小学数学课程相结合,那么当学生理解课时所学,又愿意帮助他人学习,便可以称之为“小先生”。因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理解能力相仿,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可以获得友谊,而且学生也更愿意接受这种模式的学习氛围,相比于教师的教,力量和效果要大很多。
一、选取“小先生”
通常情况下,教师选取小先生会择优录取,选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授课就进入了“死区”。陶行知先生曾经定义:“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所谓的长辈,是学生群体中获得进步最快的那个”,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1)小孩子也就是班级内的所有学生;(2)“小先生”不是成绩优秀那么简单,也不是特定范围内的学生群体,只要进步够快,它可以是班级内的任何一个人。所以,教师在授课期间,要关注每位同学不能走进死胡同[1]。
接下来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不能区别对待,应面向于全体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找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力,慢慢帮助学生将优点放大,那么身为这样的“小先生”才能区别与他人,用实力影响他人。(2)可以适当打破“组长制”,在这里不否认组长的作用很大,他可以带领组内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也不乏存在组长能力欠佳现象,不愿意与同学过多讲话,这种情况下组长制度就失去了原有的效应。此时,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热情和主动性,呈现一片传播知识的学习氛围,那么“小先生”便可以有效展开。(3)思想传播,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并引导学生争做“小先生”,慢慢的传播,学生便在思想深处重视数学学习[2]。
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经过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在日常评选“小先生”期间非常容易选出代表人物,关于如何使用,却难以深入。所以接下来要结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种模式。
教师可以利用位置特点,班级内学生分为不同组,组内的“小先生”曾竞争状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胜负心理,将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教师要平衡这种状态,不能让学生过分重视成绩,应保持“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另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太过于表面化,不能深入探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意见发表无关紧要,或者直接不参与,所以教师要改善这种现象,先让其他学生发言,然后接着小先生发言,小先生要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记录下来,这样才可以做到真交流。
关于小先生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之上,还需要涉及到课下,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身为小先生可以在每天早上检查其他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若是遇到数学难题,可以帮助他人解决,若是有错题也可以耐心讲解,总之帮助教师在课外时间监督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一定二放
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一定二放”的具体含义,“一定”是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为学生划分难点、重点等等;“二放”相当于放手和放权,为学生和小先生创造更多学习时间,同时相信学生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再者,小先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帮助他人,传授他人数学知识。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中,转化是教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简单理解就是化繁为简,举例来说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期间,就非常丰富的体现了转化,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以结合问题的形式为学生展开,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同学们知道吗,会不会使用它来解决问题呢”“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那种图形来解决呢”等等。当问题提出后,教师要适当放手,因为这两个题目就是设定的目标。
接下来是学生的讨论时间,小先生要做好带头作用,可以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找答案,教师不要打扰学生的思考时间,就算学生的想法复杂,或者做错了都不要过多引导,因为这不是课程设定的目标,重点是学生经过努力得出答案,答案正确与否是自己的成果,都应该被尊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能力可以大幅度增长,人人都可以称为“小先生”,而且学习氛围不断上升,具有深远意义。
结语:综上所述,是对“小先生制”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的简要分析。鉴于以上论述,可见培养学生一定要掌握好方法,不要过多束缚学生,可以结合“小先生”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热情。另外,教师要相信学生,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因为好的习惯以及学习方法是学生不断探索出来的。
参考文献:
[1]钮晓东,.“小先生制”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J].生活教育,2018,0(6)
[2]刘盈盈,颜玄洲,.地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视域下的管理方式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