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的流动科技馆建设新定位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杨光
[导读] 摘要:流动科技馆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新的态势,主要体现在流动科技馆的传播主体、受众、内容和渠道上。
        淄博市科学技术馆  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流动科技馆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新的态势,主要体现在流动科技馆的传播主体、受众、内容和渠道上。传播理论的应用和传播要素的调整带来了传播效果的改变,使流动科技馆的科普功能上了一层楼,也表明流动科技馆在传播理论的基础上面临着新的定位。
        关键词:科普;传播学;流动科技馆;
        流动科技馆作为老少皆宜的欠发达地区科普教育的重要补充,填补了这些地区没有科技馆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地区科普教育资源的匮乏。
        一、流动科技馆发展的现状
        1.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国科技馆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建成开放。这些展馆以国外先进的通讯技术为基础,开展了主题科普展览。展览制作方式以其丰富的展示内容、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使公众充分了解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这些技术已经推广到一些偏远地区,受到公众的欢迎。
        2.正常发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馆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为促进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提高,中国科协针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实际,提出“对尚未建成科技馆的地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科普公共服务。在总结我国流动科技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科技馆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覆盖面广的流动科技馆,启动科技馆公共服务机制,把科技馆的服务传递给最基层、最偏远地区的公众,使尚未建成科技馆的地区能够更好地利用科技馆同时享受科普公共服务。此后,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全面展开。
        3.流动科技馆存在的问题。首先,很难维持。科普展品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维护,偏远地区具有相应技能的人才较少,给流动科技馆的展示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第二,缺乏专业讲解员。流动科技馆传播的科技知识相对专业、科学,公众不易理解。展品仅限于“骑马观花”,只是被动参观,学习新知识并不容易。流动科技馆的科普认知度不高,支持和理解有限,影响了流动科技馆的展示教学工作;三是展品设置不合理。高科技展品的动手制作项目少;四是资金不足。近年来,科普经费成本逐年上升。多数基层科协未将流动科技馆科普经费纳入预算,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普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五W模式”视野下的流动科技馆
        1.传播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流动科技馆在全国范围内的巡展,有效地辅助了实体科技馆的科普工作,成为偏远地区、城镇、乡村的科普主力军,这说明在这些地区,曾经以实体科技馆为主的传播主体,已经转变为以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为主的传播主体。交流主体的改变意味着拉斯韦尔公式中的其他元素也会随之改变。
        2.传递受体的改变。物理科技馆的建设大多建在地级以上城市,只有少数经济发展好的县有科技馆,辐射范围有限。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投入运营后,其交通便利、机动性强的特点给基层特别是农村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科普展品,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科普展品、提高科学素质的良好机会,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但根据流动科技馆的统计数据,流动科技馆最大的参观群体是学生。由于流动科技馆的展品大多是经典展品,面向全体观众,因此前来参观的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面临诸多困境,这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削减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因此,既然交流的接受者已经转化为中小学生,那么相应的交流渠道也应该改变。
        3.沟通渠道和内容也随之改变。自中国科协推出流动科普形式以来,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成为流动科普最重要的方式。

传统的流动科技馆也有校园活动,但大多是以科普大篷车、科普讲座、科普剧等形式为主要载体。虽然它们也有效地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生科普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流动性强,停留时间短,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而且科普大篷车等形式携带的科普资源较少,无法充分利用省级科技馆的优势。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不能充分享受丰富的科普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某省引入了“校园科技馆”的概念,将校园科技馆与流动科技馆分开,在展示内容、展示形式、运营模式等方面与流动科技馆有所区别。这样,校园科技馆就把科普资源“搬”到了校园里,让中小学生充分领略到了科技的神奇。另一方面,校园科技馆长期留在学校,也给中小学生留下了充足的参观和学习时间。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变化直接影响传播内容的变化。
        三、从传播效果看流动科技馆的新定位
        1.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课堂教育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而校园科技馆作为一种课外教育,处处闪耀着科技的光辉。展品和科普活动的设计都涵盖了许多知识领域,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力。其次,校园科技馆的展品可以紧密依托教学大纲,包含一些适度超前的内容,群体针对性强,相对方便老师指导。以课堂同步实验为出发点,鼓励学生熟悉所学,巩固所学,做到知行合一。在巡展过程中,校园科技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示各种基础科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展品经验和实际生产的渗透,解决课堂上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对于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校园科技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
        2.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专业能力。科技馆进校园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参与科普活动,并与观看校园流动科技馆的导师讲解、授课,从侧面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首先,老师改变了依赖课本的观念。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解释者和课程的执行者,而是通过操作展品与学生互动,成为与学生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大多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作为平台和基础,充分开发、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其次,校园科技馆活动的开展也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整体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活动案例对教育科研论文、教学设计等典型课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提高教学水平。此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3.优化学校运行模式和教学管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校外教育与课堂教育同等重要。首先,校园科技馆有助于探索校外教育与课堂教育的完美融合。作为校外教育,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巩固他们获得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课堂知识,促进学生对课堂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保证课堂知识的深化。其次,有助于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各会展主办学校负责日常运营管理。校园科技馆在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上有一定的优势。通过馆校合作,充分利用科技馆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服务,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此外,它有助于拓宽学校未来的发展思路。科技馆教育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目前学校教育中“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参观展览可以看出,校园科技馆的展览教育模式可以以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的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以提高能力为动力的导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对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流动科技馆自运营以来,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流动科技馆,尤其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省份,已经具备了推出新科普形式的条件。实施的校园科技馆自运行以来,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认为流动科技馆有重新定位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张玲.现代科普创新模式的传播与发展.2019.
        [2]刘全.浅谈传播学视角的流动科技馆建设新定位.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