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60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各种自动化农业机械也在大部分农业区应用。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高效高产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农机的使用时间较短,农民仅仅使用农机辅助农艺,因此出现了很多农机和农艺不相符合的情况。传统的农艺仅仅对农作物的育种、栽培、除草除虫和收割过程进行分析,而农机的研发只针对农艺的某个环节。因此可能会出现农机收割的农作物还需要二次处理的情况,难以达到节省人力的目的。基于农机科技创新的新型农业生产,需要有效结合农机和农艺。在研发农机时,对所需农艺进行一定改进;在探索农艺时,也要考虑到该项技艺应用于农机时的可行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视域;农机与农艺;结合
1 农艺与农机结合的原则把握
1.1 实现农业制度的规范化以及区域化
农业部门对相关技术措施进行具体制定时,需要充分考虑工程技术措施的可行性,保证农业技术具有稳定的特点,以此减少农业机具重复开发研制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在布局方面,需要把握集中成片的需求,有效减少农机投放量,实现机械工作效率的提升。
1.2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按照因地制宜、稳产高产的目标开展工作,保证机械作业活动的进行,以此为基础确定耕作制度。在具體农机设计时,也需要做好灵活、机动特征的把握,保证具有较好的耐用性,方能良好适应农业生产多样性和季节性工作条件。
1.3 农艺与农机相配合
农机设备具有相对较长的研发周期以及较大的投资,对此,则需要做好农艺变化的把握,避免出现过于频繁的情况。而为了进一步实现农艺同农机结合目标,农业工作者与农艺人员需相互配合。
2 农艺与农机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今农业生产中,对农艺与农机的共同发展具有较高的重视程度,从开始的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具有一套系统的科技知识作为规范,同时做到科学使用农机。农艺方面不仅需要具有充分的技术支持,在具体农业生产管理、种植方式与收获等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具体来说,应结合作物品种特点,根据地理生长条件,在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后获得种植规律与模式。与传统依靠经验的种植方式不同,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对成本节约以及操作简便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作物生长当中,农机设备的应用可提供不同类型的生产机具,包括收获类机具、种植类机具等。其主要作用是在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有效节约人工作业量的情况下节约成本。
农艺与农机间的结合是现今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近年来我国开展农业生产研究活动的关键领域。在很多发达国家当中,农艺同农机的结合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其机械化发展速度以及农业发展水平。在具体应用中,不仅需要保证农机设备满足当地农艺发展需求,还需从农艺、生物学角度加大科研力度,积极开发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农艺品种,以此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3 农机推广过程存在的问题
3.1 农机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即使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种植方式仍然以精工细作的种植模式为主,造成各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但相对应的农机比较单一。我国人口众多,虽然各地区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土地面积却比较少。精细化的农业工作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单位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相对应的是精细化的种植农业并不利于大规模农机推广。有一些地区并不适用发展农机,如果在原有的种植环境推广现有的成熟农机具,会影响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受到农民的抵制。
大多数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过数十年的育种培育和种植方式的迭代已经与当地气候条件、水文环境适应,在这种情况之下,贸然推广农机很有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的不适应,反而影响农民尝试的积极性。
3.2 农机企业发展规模小
当前我国农机企业规模小而分散,虽然农业机械企业数量逐渐增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所生产的机械设备水平仍然处于中低水平。很多机械生产企业的主打设备是欧美已经淘汰多年的落后农业机具,这种农机具与当前高质量的农业品种以及精细化的作业方式不相适应。尤其是在个别地区,农业机械企业为了获得更多补贴,上马了大量农业机械生产项目,但是这些生产项目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差,不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无法与大企业抗衡。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疲于应付,无法分出更多资金、人力来进行农机具研发,影响了农机具的普及和提高。
4 加强农机和农艺结合的有效措施
4.1 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活动
科学创新视域下的农机、农艺结合,需要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开展因地制宜的农业活动。首先对当地的农业环境进行充分调查,包括气温湿度、耕地类型、地形地貌、作物类型等,明确当地主要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和对应的农艺规范。其次需要根据不同农业合作生产类型,进行农机模式的划分。以林下经济为例,林业与农业相结合的情况下,研发的农机要符合该模式下的限制高度、机械臂灵活性等。之后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情况进行调研,确定农机支出在以往农业经济活动的占比,以及对新型农机的使用成本预期。在进行农机科技研发时,将经济要素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设计标准之内。最后,在充分了解当地农艺规范之后,研发、配备针对性的农机装备。农机农艺的结合并非单纯地根据农艺设计农机,而是要结合当地环境、耕作特点。在此过程中,农艺是农机设计的科学指导,而农机的使用也会完善和改进农艺理论。
4.2 成立农业协调组织
农机研发、制造、推广以及农艺的科学发展是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建立相应的农业协调团队。协调团队包括农业相关领导干部,负责农机推广和政策性协助工作。团队还包括相关科研人员,负责农机研发以及农艺的科学发展指引。只有领导团队充分重视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项目,对新型农机的推广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协助,新型农机才能在当地广泛应用。除此之外,相关主管部门要做好其中的衔接环节。为科研人员提供当地的农业环境信息,协助科研人员完成前期农机研发的执行方案。在农机完成研发时,完成农机研发和制备两个环节的衔接工作。在后续农机的使用过程中,对农机使用效果、待改进内容进行调研和反馈,并承担农机使用中的必要维修、维护乃至赔偿处理工作。只有形成农业协调组织处理农机农艺结合项目,才能保证两者互相促进,形成科学适用的农业合作模式。
4.3 提高相关知识技术水平
研发农机和改善农艺的直接目的是有效开展农业活动,但是经由农民生产生活经验形成的农艺理论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无法完全掌握新型农机的具体使用方法。不科学农艺和复杂农机造成即使在农机科学创新情况下,当地农业产量仍然无法大范围提升。为了提高农机培训的效率,规范农艺理论,从教学形式、教学教员两个方面分析农机培训的要点。在教学形式上,由于农民农业生产任务繁重,很多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农业培训应该简化教育理论,制定简单易懂并且切中要点的农机使用规范。具体农机使用教学,应包含室内理论教学和室外农机实操教学两部分,并且室外教学占整体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在教学教员方面,应采用科研人员和充分了解的农民教学结合的模式。科研人员讲解农机内部制造、使用规范,熟练掌握农机使用的农民则对农机的具体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结束语:
农机与农业结合是必然的,应通过政策保障和积极宣传等方式引导更多农民形成正确的认识,加快农机农艺的结合,推广成功经验和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房振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技推广应用中的优势及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5):28,47.
[2]袁振豪.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研究[N].商丘日报,2017-09-2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