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创建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费良燕
[导读] 语文教学是所有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也是对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体现与传承,
        费良燕
        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     重庆     401540
        摘要:语文教学是所有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也是对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体现与传承,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在我国的学科教育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以提升中学生综合素养为教学目标,增强中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创建更加符合教学目标和时代需求的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引言
        随着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融入对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以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寻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与升级。
        一、创造艺术美的语言课堂,提升思维发展能力
        1.教师语言魅力的感染
        教师的语言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其我们侃侃而谈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还不如师生共建共享艺术美的语言课堂,我们经常说教师要言传身教,怎样言传,是大有学问的。言传,不是侃侃而谈、泛泛而谈,也不是自吹自擂的自我表演,更不是口若悬河随心所欲的说教。我认为更应该是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情感交流。一堂艺术美的语言课堂既是跌宕起伏的情感共鸣,也是一气呵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魅力四射。教师要有自己的语言特点,更要有艺术美的课堂语言,是灵动的、随机生成的。教师的语言魅力必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习惯和习惯的培养,学生在不断模仿、自我提升中逐渐接近教师的语言,不时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爆发式意想不到的艺术化语言的生成。
        2.文本语言的积累
        这里所说的文本既指教材,也包含相关联的文本内容。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文本的有心人才会成为语言的有心人。教材内容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最直接最信手拈来的的信息源泉。学然后知,总有收获,总有感触,学生感受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塞外悲壮;“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九死一生;“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感慨和无奈;“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愁绪和寂寞。也感受着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中“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欢快赞美和温馨柔美;余光中《乡愁》中“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期盼祖国统一的家国之思。这不同的语言有有不同感受,魅力也正在其中,学生重在感悟,贵在积累、模仿,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相辅相成,日积月累学生也便有了自己的语言习惯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3.时代语言的感召
        如果说文本语言是课堂语言艺术美的底色的话,那时代语言就是课堂语言艺术美的催化剂和兴奋剂。淡之若水甚至苍白无力的语言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毫无兴趣可言,且兴趣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褪色也会泛白,教师在课堂语言中就必须创新不断更新,若不及时是会死机的。时代语言更接地气更富有感召力,师生共同学习时代感较强的语言,打破文本的界限,打破时空的局限,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例如师生一起有意学习颁奖词,感动中国人物杜富国的颁奖词:“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感动中国人物程开甲的颁奖词: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

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时代的赞歌,浓缩的经典,语言的典范,语言的感召力和震撼力极强,深深潜移默化着学生语言的表达。
        二.创造灵动的课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自主表达、互动交流
        语文课堂固然需要静默需要沉思,但更需要自主表达和互动交流,需要去伪存真的真情流露。一千个读者就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应该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不同见解。例如学生在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后,畅所欲言,心中激情澎湃,从不同的层面畅谈自己对这部纪实作品的理解,或许这见解不到位甚至有点稚嫩但都是心灵的碰撞,是独有的见解。有文章内容方面的理解:鲜活的真实内容让人了解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和共产党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面貌;有对表达方式方面的见解:风趣幽默的戏剧性场景中运用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有的学生有了更高层面的理解,从信仰和精神的高度谈谈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更有学生结合时代命题,将解开的“红色中国”之谜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相结合,这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和见解都在学生的自主表达里得到了认同和赞许,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补充互动中得到了完善,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了高尚的灵魂。
        3.多元评价、激励进步
        俗话说,心藏暖意,可敌寒霜。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固然有高低不平参差不齐之差异,但教师要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不吝鼓励,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欣赏彼此的闪光点,构建多元评价暖意融融的温馨课堂。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本的理解、语言的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性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多元化评价、分层评价。因为这样的评价能使沉静郁闷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欢欣鼓舞有温度,能使自我封闭不苟言笑的学生重拾勇气扬鞭奋蹄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一文时主要运用反复诵读的方式,诵读后的评价必不可少。教师可以整体评价小组的诵读,“读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若再注意节奏的变化就更能够读出澎湃激昂伟大的黄河精神了”。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相互评价,同样主要以倾听同伴的见解激励共进为目的。在甲组诵读结束后,乙组其中的一两名同学对甲组进行评价,“诵读时做到了声音洪亮,有诗人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感情和向上的激情,具有较强的震撼力”,“甲组的诵读里流露出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读出了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不过我相信我们一组能够注意细节能够诵读的更好”。这种整体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需要花拳绣腿,不需要矫揉造作,放开手脚给学生不戴紧箍咒,将评价不到位的观点教师最后作纠正性评价即可,切记对学生观点的表达和对观点的评价一棍子打死。既竞争又合作,既诵读又点评,互学互助,达到了语文核心素养中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的目的,对不同的学生作出了不同的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
        结语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艺术美的语言课堂进而提升思维发展能力,创造灵动机智的语文课堂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开放式语文情景,进而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则会得到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夏英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A].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卷)[C].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2017:8.
        [2]覃雄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初中生语文素养探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
        [3]吕雪静.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