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及策略浅论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田婧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语文教育不单单是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进行培养

        田婧
        西宁市第十四中学   810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语文教育不单单是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确保学生以后能够健康发展。由此,本文对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及策略进行研究,结合对其中存在的误区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人格教育的效果,为后续学习进程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策略
        引言
        对高中生来说,其身心发育趋近成熟,这使得教师需要对其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其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人格教育的开展,为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的培养,这对加强学生的身心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当前高中语文人格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以道德教育代替人格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在,由于部分教师对人格教育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其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人格教育的重视,常以道德教育等作为人格教育的替代。然而,由于我国高中道德教育具有理想化、片面化的特征,对政治要求过于重视,却缺乏对道德教育的深入理解,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没有关注,致使教材中许多故事、课文的内涵难以充分发挥,且忽略了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过于单一,不利于其以后的成长[1]。
        (二)以健康教育代替人格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受到了许多家长及教师的重视。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以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可行性,使得人格教育常常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让位[2]。同时,许多教师对人格教育的认知不足,缺乏开展人格教育的经验,导致其对人格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因此,教师应当明确心理成熟不代表学生人格健全这一概念,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增强其心理素质。但是,人格的缺失是无法通过心理教育进行弥补的[3]。由此,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辅助人格教育的开展,但绝不能使其代替人格教育。
        (三)混淆人文教育与人格教育的概念
        人文教育指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有助于实现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人文教育与人格教育的区别相对明显。人文教育主要通过各种知识的教导,使高中生的人文底蕴更加扎实[4]。而人格教育主要指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培养,从教育视角来看,人格教育的范畴更加宽广,且立足于人的生活实际而进行,人文教育则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5]。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大多对人文教育较重视,忽略了人格教育的开展,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也是倾向于对课文的语言及修辞手法等进行讲解,缺乏对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的讲解,这不仅导致学生的情感发育受到了阻碍,还使得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受到影响。
        二、开展人格教育的措施
        (一)对课文中的文学形象进行赏析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众多内涵丰富的文学形象,无论是人民领袖、仁人志士、古代先贤等,均能作为开展人格教育的优秀示例。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事例中加深对形象情感的认知,这对增进其对人生的感悟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在对正面人物进行赏析时,学生就可以从中体会理想人格的力量,并能促进自身健康人格的形成。例如在学习《袁隆平》的事迹时,学生就可以学习其一心为民、禾下乘凉梦的精神。同时,学生还可以对教材中的反面形象进行研究,对其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就可以对别里科夫这一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这一形象的内涵,加深对其的认识。由此,在进行形象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并能使学生对该形象的特点进行把握,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提高其学习效果,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语文教师的个人修养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这使得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极为重要,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促进教学能力提高这一目标的落实。同时,人格教育的开展不仅包括基础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化,以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培养。与成人相比,高中生的人格素养还有待发展,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为高中生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格教育的重心,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养成宽以待人的良好品质,从而为人格教育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这对学生行为及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以吸引学生模仿自己的行为,促进和谐班级氛围的形成;最后,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有的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思考较长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保持耐心的态度,并给予该同学眼神鼓励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之情。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与同学之间的和谐关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对教学方向及理念进行明确
        在当前社会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先进科学手段的利用,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以使课堂教学更具延展性,教学氛围也更加生动。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对教学方式的创新,积极利用互联网等开展人格教育,以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及教材内容是课程教学得以开展的重心,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需要教师及时对师生关系进行转变,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感受其真实的想法,据此对教学计划进行更改,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对高中生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窦娥冤》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高中生之间的差异性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当教学方法出现问题时,教师需及时进行更改,并保证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切实发挥高中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对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并通过树立榜样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只有这样,同学们才能真正尊重教师的工作,自身的学习效果也得以提高,相应的人格发育更加健全,有助于最大化人格教育的效果,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束语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养成高效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后续学习生活的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本文对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及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对课文中的文学形象进行赏析、加强语文教师的个人修养等措施,以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蒋颖香.高中语文德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漫谈[J].学苑教育,2020(14):27.
[2]陈红军.在高中语文德育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62.
[3]张美莲.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渗透路径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9(11):218.
[4]李宏.浅析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9(73):31-32.
[5]张慧敏.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2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