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防洪堤的研究与探讨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黄晓秋
[导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
        贺州市荣盛工程建筑公司  广西贺州  542899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作为防洪屏障的河堤如何在规划设计中践行生态理念,是新时期水利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生态;防洪堤;理念
        1防洪堤生态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1.1有一定的生态条件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有机链条。”堤岸连接水域与土地、山地、农田、林地等区域,是山川、森林、田地、湖泊、草地生命群落的重要环节。堤防生态建设将自然地连接整个生态系统,而不是将其分离。
        1.2有一定的空间条件
        生态建设需要空间,无论是泄洪面积还是水利设施占用的土地之外的土地空间,都必须慎重使用。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行耕地“非农业”的通知》,提出了禁止耕地“非农业”的六项政策措施。其中提到了非法占用两岸耕地、建设绿化带、大规模挖湖造景等问题。在路堤施工中,按照规定设置一定宽度的路堤区,路堤顶部、路堤两侧边坡和路堤两侧的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可为生态建设提供空间条件。
        1.3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堤体的轧制质量能满足一般的交通需求,和道路的设置顶部的路堤能满足低速驾驶的需求曲线,使路基的基本条件人们接近自然,享受休闲;随着生态护坡技术的改进和推广,它解决了问题带来的传统很难留住,如生物不能居住,土壤和水的交流不足,水质无法保证,和植物没有生长条件,这样生物体才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河堤上建有护堤房屋等管理设施,为扩大生态旅游功能提供了依据。
        1.4有一定的需求需要
        随着河道净化和生态补水的实施,河道逐渐从脏乱不堪变成了水清岸绿的良好休闲场所。河道中良好的水环境也需要延伸到堤岸以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的生态恢复。堤岸已逐渐成为休闲旅游、观景聚会、户外运动的优质场所,因此有必要在堤岸上修建配套设施,满足游客的方便、休息、遮阳、停放车辆的需求。
        2生态防洪堤规划理念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防洪安全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公共服务功能、休闲设施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打造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公民休闲活动。
        在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水利工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生态防汛堤要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管理用地面积,坚持以人为本,集防洪、生态、旅游、休闲、交通、智能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机统一。在路堤边坡和路堤护堤两侧的区域内形成地形,形成生态段,满足生态环境建设和植树造林的要求。将传统的防洪堤身隐藏在生态区段,“隐藏的长堤岸进入森林湾,空气与自然隔绝”,构建生态+防洪复合防洪工程。对堤防的面、背坡面进行自然改造,实现车行道、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的整体衔接,使堤防成为市民、游客步行、慢跑、放松、骑行的载体;通过对生态绿化管理理念和措施的改进,以及植物的合理组合,在生态防洪堤防表面形成了“四季绿、三季花”的生态效应,克服了传统防洪堤防的缺点,例如硬化的岸坡或裸露的土壤;护堤屋在满足防洪和水利设施管理功能等功能的叠加和延伸的基础上,增加了方便的停车场、餐厅、公共厕所、水利教育等智能管理功能,使其满足防洪和应急救援,休闲活动、公共卫生、智能监控的多功能多功能公共服务站,形成了全新的水利工程管理设施开放式设计理念。


        3生态防洪堤的功能定位及设计思路
        3.1空间布局
        生态防洪堤的首要功能是防洪,必须满足堤防的防洪断面尺寸和填筑要求等。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宽堤身断面,充分利用堤坡和护堤地范围进行生态填土,在不增加工程占地的基础上合理划定防洪工程和生态空间。防洪断面内工程建设应满足《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等规程规范的要求,生态绿化等设施在满足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布置于生态空间内,形成有机的统一。
        3.2设计思路
        首先,要把防洪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结合起来,顺应自然,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河道的防洪工程,项目布局应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尊重河道的自然进化法则,充分考虑河道的流量和流动模式,并尽量保持原有河道形状。第三,根据不同的防洪标准,采取不同的防护类型和生物措施,确保堤防安全和防洪安全。四是建立结构良好的步行道系统,实现沿江步行道的连接,提供不同的旅游路线,满足汛期安全通行的要求。五是堤防旁设置水平平台,方便游人取水、观赏、休闲、娱乐;乡村路堤设置高、中、低的花园路,与栈道相结合,满足游客探险、郊游、远足、露营的需要。第六,融合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引入体育锻炼、健身活动、儿童娱乐等,形成开放共享的空间,打造充满活力和活力的绿色城市客厅。第七、路堤边坡采用生态护坡形式,因地制宜为不同路堤断面选择相应的护坡形式。建造水下动物巢穴,河底深度多种多样,满足各种动植物的生存要求。第八,各种水工建筑物采用新的结构形式,淡化传统水利工程的面貌。结合使用新型绿色节能材料,实现刚柔兼济。
        4典型案例分析
        防洪堤防为I类堤防。设计路堤顶部宽度10m,坡度1:3,两侧路堤地面宽度30m。在此基础上,开展生态建设。生态防洪路堤在充分利用老路堤高度、厚度的基础上,将防洪需求与公共生活相结合,形成“五通道”(车行道、行车路径、单行道、步道、探路),打造与百里相连的公共活动空间。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在堤防水域附近和后面设置防波堤带和防护林带。”不应在岸上或山顶种植树木。,在堤顶防洪所需宽度两侧加宽3m,作为生态绿化范围。为防止路堤顶部路面不均匀沉降,同时按照路堤施工标准对16m宽的路堤体进行填筑。路堤顶部设置机械非混合道路和人行道,两侧设置行道树和照明系统。照明线路、电缆和光缆也要考虑。从路堤肩至路堤外边线,进行生态缓坡填筑和景观地形施工,形成自然起伏和生态大气环境,生态边坡比例约为1:5 ~ 1:10。弱化堤防刚性概念,形成生态绿地,一方面可以满足生态空间的升级改造,营造更好的生态廊道关系,提高生态空间的边界效益。另一方面,创造一个自然优美的户外环境,创造一个景观画廊。护堤房将升级为内置厕所、充电站、超市、瞭望台等功能的服务站,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建设高标准的水利建筑。生态区段的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治理和泄洪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面向水面的种植结构尽量采用当地物种,减少洪水损失。无洪区的厂房设计是尽量保留原有厂房。
        结束语
        堤防通过利用工程管理范围,运用一系列生态管理措施,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对传统水利防洪工程的一种创新,也是全面的,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河流治理理念的基础上,在满足防洪刚性要求的前提下,以防洪安全为核心,协调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滨水空间开发和生态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空间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防洪工程建设。生态大堤并不是新的生态工程的覆盖,节约了防洪工程、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的建设服务,实现了生态大堤系列城市功能和生态空间的延伸,并将三者有机结合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生态防洪工程的新思路、新方向。建设生态防洪堤防,必将加快营造畅通、清洁、绿色、美丽的江湖生态环境,助力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流。
        参考文献:
        [1]朱永才.浅谈山区中小河流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7).
        [2]陈盛辉.初探山区河道生态堤防工程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4(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