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方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基于以上种种问题,我国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逐渐提高了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度。其中,生态风景园林建设,就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项目,为了提高生态风景园林建设的质量,相关单位针对建设施工技术,进行了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此确保建设而成的风景园林,能够充分发挥效用,进而达到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生态风景;园林施工;应注意;技术问题
1当下生态风景园林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方向大同小异,城市同质化严重
根据笔者调查,很多城市在施工时的施工方向都是类似的,都将施工重点放在修路、建公园、种绿植上,没有根据城市特点进行有特色的施工。这对于发展特色化城市十分不利,违背了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的初心。
比如我国大多数古镇的风景园林施工,施工方的施工方向都是修建长亭、客栈、和有苏州风味的园林。就连绿植的选择上都是大同小异,都为了凸显城市古色古香的气质,种植曼珠沙华、红豆、垂柳等。这导致城市同质化非常严重,每个城市在进行风景园林施工中都彰显一个方向的城市特色,最终结果只能是毫无特色。还有很多旅游城市,在进行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时,为了追求利益建设各种各样的“商业一条街”,叫法不同内容却是相同的,这完全与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的目的背道而驰。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是为了在不破坏现有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追求生态效益,而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生态效益抛之脑后。我国很多施工方都有十分丰富的施工经验,导致施工日益模板化、体系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加重了城市施工的同质化。
1.2 各个施工部门之间沟通不畅
由于生态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量庞大、施工期比较长,因此,在同一个城市的生态风景园林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个施工部门对不同的施工种类或施工段分别负责的情况。每个施工部门负责的施工范围不同、施工种类也不同,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施工成果需要对接、或者需要多个施工部门同时对某一施工范围进行施工的情况。因此,在整个风景园林施工过程中,如果各个施工部门沟通不畅,存在信息壁垒,很可能会导致施工成果不能有效地对接,或者交叉施工方案安排不合理。这不仅影响施工正常进行、延误工期,还有可能会降低施工的质量,对城市的生态风景园林建设有不利影响。
1.3对施工成果的养护不到位
生态园林风景的施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工程十分庞大,工期特别长。这就导致施工结果有两个概念:一是在施工过程还没结束后已经完成的施工结果;二是施工过程彻底结束后一个整体的施工结果。当前背景下,无论是施工结果的哪个概念,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对施工成果的养护不到位。前文已经提到,有的施工过程时间跨度大,对于北方一些冬天漫长、天气寒冷的城市,整个冬天都不能继续施工。这就要求对已经完成的施工结果保护一定要到位。因为一旦保护不到位,施工结果被损坏,就要推倒重来,既耽误工期,又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施工完全结束后,对施工的成果保护不到位,后果会更加严峻。因为施工结果是静态的,一旦结束后,施工结果就会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果被损坏,就不仅仅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还会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与进行生态风景园林建设的初心背道而驰。
2 生态风景园林的施工技术分析
生态风景园林项目主要包括假山、绿植、草坪的施工等内容,以下结合工程实际要求,对上述施工内容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2.1 假山山脚施工技术
假山山脚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拉底施工技术和山脚线技术,施工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证山石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使用质地坚硬的石体;二是要注意拉底施工的施工质量,保证山石底部承受的载荷在容许限度之内,同时还需注意山石之间的咬合状态;三是要注意整体设计的美观性。拉底边缘要做到错落有致,山石铺设整齐有序。在上述施工要求的基础上,以下对拉底施工技术和山脚线技术展开进一步的说明。
2.1.1 拉底施工技术
拉底就是在山脚线的范围内砌筑垫底山石,目前的园林施工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周边拉底。这种拉底方式是在山脚线范围内先填一层垫底石,然后在垫底石上面填满碎石和泥土,常用于假山的建设项目中;另一种就是满拉底。在山脚线范围内填满一层山石,但技术局限性较大,一般只适用于北方寒冷气候地区的假山建设,或者规模较小的假山项目中。
2.1.2 山脚线施工技术
山脚线的施工技术主要有漏脚技术和埋脚技术两种。埋脚技术的特点是建设的效果自然、逼真,假山好像从地底长出一般,具有较强的真实感。施工时先将山石沿着山脚线埋进地下 20 cm,然后沿着山脚线栽种绿植,使假山的真实效果更为明显;漏脚技术就是在施工中,沿着山底边线铺设垫脚石圈,使整个假山有被放置其上的感觉。
2.2 植物群落的营造技术
植物群落的营造技术是生态园林设计的关键,是根据自然森林的植物群落生长模式而进行人工模拟的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比如南亚地区的季风阔叶林带,主要生长的绿植有山茶科、樟科等树木。因此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植物群落的特点进行有意识的模拟设计。比如设计需要阔叶常绿林景观,可以使用亚热带常见的草质藤本、棕榈科、茎花类植物,营造出自然的大榕树独木成林和附生植物景观。
2.3 草坪建造的施工技术
草坪的施工也是生态风景园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正确地选择草种进行草坪设计。一般情况下草坪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暖季型草坪。这类草坪的设计难度较大,首先在草种方面多选择结缕草、狗牙根、马尼拉等品种,此类草种的特点是常年碧绿;二是冷季型草坪,通常多应用于北方地区,草种必须具备耐寒性的特点,可以考虑选择黑麦草、高羊茅、早熟禾等品种。其次选择适合草坪的合适位置。可选择土地平整的区域,避免园区积水。若要建设大面积的草坪,园区整体布局要体现中心高周边矮的特点,同时要保证园区的排水设计坡度控制在 3% ~ 5% 范围内,在园区的地下还需修建暗渠,形成良好的排水网络。
2.4 灌木种植的施工技术
灌木是生态风景园林工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灌木的种植事宜。常绿乔灌木,种植时以“深穴浅栽”的方式为宜。进行挖穴时,将穴内挖出的土块放置在周围,填放土球时,方便土层的夯实。开挖穴径比土球直径大 25 cm 左右为宜,穴的深度要大于土球的厚度。在种植常绿树木时,穴底垫土一般在 25 cm 左右,并且要保证穴底的平整。把树木扶直栽种在土穴中,然后剪开包裹材料,并回填营养土,同时在树穴周围建灌水堰,第二天往灌水堰中浇水,并将树穴中的土体夯实,使灌木树穴呈现馒头形状。
结束语
生态风景园林建设施工中,涉及了多个技术和环节,例如建设图纸设计环节、土壤调制改良技术、植物后期养护技术等。因此,为了确保生态风景园林的建设施工质量,相关单位必须对各种施工技术和环节,采取合理科学的管控措施。此外,基于生态风景园林,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必须针对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进行不断创新,以此为我国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泉荣,邵晓堤 . 探究提升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 [J]. 江西建材,2015(19):206.
[2]黄中祥.关于园林绿化对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的研究[J].四川水泥,2015(0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