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杰
保定市莲池区焦庄乡三庄子小学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向更高的领域继续学习有深远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分水岭之一,其存在促使不同数学学习潜力的学生开始逐渐分化。能否适应新阶段的数学学习在初一阶段往往显得更加重要。此外,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纵向延伸,数学思维的需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容易诱发小学的学优生到初中后成绩溃败,一蹶不振。因此,准确把握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做好教学衔接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小学;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1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数学衔接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实现小学到初中思维、心理和课程的过渡为目的。伴随教学难度的持续提高,教学内容呈现出抽象化的特征,因此,为解决中小学数学衔接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应创新教学方式和教材设定,同时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习者形成解决不同问题的数学思维,推动学习者逻辑思维的形成,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创新思维和能力。
2 农村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问题
(1)思维问题。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在逐步发展,并且正在从机械记忆过渡到有意识的记忆。小学时,学生的思维受到直观感受的影响更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主要集中在视觉和直觉思维上,进入初中后,逐渐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机性和目的逐渐增加。小学时,学生更多地喜欢依赖教师,进入初中后,这种依赖减少。这些不一样的心理以及生理特征、数学教学内容深度上的不同,决定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差异性。(2)教学内容和要求问题。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决定了教材给小学生制定的教学内容是更直观、更简单的基础数学知识。进入初中一年级后,学生学习的知识变得更抽象、更丰富、更复杂,从小学纯粹学习数的运算,逐渐发展为有理数和实数的运算,在数的理解上有了质的飞跃,同时方程、函数和平面几何的引入也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要求的提高。中学对中学生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推理和归纳的要求高于小学生。
3 农村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3.1 教材知识解读
小学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知识解读,从而使数学的衔接教学得到加强。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知识解读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能够将曾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合理的运用,并且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一定的连接,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有理数”这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讲解“负数”这一知识,这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曾经学习过的关于负数的概念进行复习。这时教师就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例如,天气预报中播报气温为零下 25℃,这个温度当中所谓的“零下”其实就是在进行温度记录的过程中,将 0℃作为进行温度记录的原点,因此在进行温度记录的过程中,在原点以下的温度,就可以记作零下x℃,也就是-x 摄氏度。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负数这一概念在生活中经常出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知识的强化。
3.2 注重思维过渡
小学数学的思维方式长期围绕着算数思维进行,进入到初中以来,随着“字母表示数”的出现,学生要逐渐完成数学学习由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变。算数思维以具体的感性知识为基础,代数思维则是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是要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情境中建立起“数”与“字母”之间的等价关系,从而在这样特定的一系列等价关系中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如方程的引入就是两种思维转换的经典案例。在二者的过渡衔接转化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小学生与初中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学生的思维困境,善于找寻合适的时机和得当的方式,不断地强化学生的代数思维,顺利完成由“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此外,初中阶段,代数运算和算数运算是共生存在的,算数运算只是代数运算的特殊形式。在两者的相互转化中,教师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加深字母符号可以替代数字符号的理解。如在算术运算中,-7绝对是负数,然而将其用字母符号表示成-k,-k就不一定是负数了。
3.3 逻辑性课程设计
教师应以数学知识为视角,细致刻画数学内容的实质,展现不同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点和形成知识的内在逻辑,分析中小学数学教材,明晰其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数学教材中蕴含的精神本质,明晰教材的整体编辑线索和结构,明确数学教育的价值,以恪守科学性为基础,重点关注数学思维和数学概念的螺旋上升、逐级递进。分析数学教材内容,水平衔接和垂直衔接是中小学数学知识衔接的两种方式,统整性是水平衔接的特征,继续性是垂直衔接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数学学科特点为依据,紧抓数学学科本质,选择不同的衔接方式,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根据学习者发展选择最佳衔接方式。
3.4 微课教学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课例片段实现教学,它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师的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统一、整合,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数学教学模式,但也是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起来的。它的作用是让学生深度学习在课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这些疑难点是大部分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及时消化的内容,必须讲解透彻,学生方可理解和运用。微课主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是一种网络化的视频课程形式,学生通过播放、点击、暂停等多种操作进行学习与思考,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需求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暂停、重复播放,有效延长对知识点的消化时间,通过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对较难的知识点也能够全面地理解与掌握,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值得我们共同努力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多帮助,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云书.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9( 4) : 41-43.
[2] 李旭然.中小学数学教材统计知识内容衔接分析[J].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2018( 3) :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