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崔云贞
[导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兴趣自然会产生研究问题的动力

        崔云贞
        山东省惠民县李庄镇中心小学
        摘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兴趣自然会产生研究问题的动力,这也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人们获得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当学生对某种知识感兴趣的时候,通常会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认真的听从老师的教导,从而使其学习成绩能够突飞猛进,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恶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不仅仅只是完成“教”的任务,还要帮助学生、鼓励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应该及时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理解数学的美妙,本文通过小学数学课堂对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兴趣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1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应用型是非常强的,当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就可以相对轻松的学习其它科目。然而小学生的年纪小,玩心重,注意力易分散,因此,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变的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的数学知识并不难,所以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夯实数学基础和提高计算能力。小学正是快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节点。学生能够拥有好的学习效果和他们对数学有兴趣由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时候,往往会对计算、公式等内容感到厌烦,这对以后的学习使不利的,因此,数学老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2培养学生兴趣的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常生活以及学生的特点相结合。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应该结合着教材知识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难度要适中,过难或过易都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在启发学生时,教师应该融合知识与现实生活,让知识跳出课本,迈向生活,从而缩短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指引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独自解决,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快学生的理解速度,更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3兴趣的培养与探究
3.1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要求学生拥有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但是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学习经验少,导致其这三种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其直观形象思维却很强,如果老师只是讲述理论基础和计算知识,会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长此以往会出现抵抗情绪。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习能力,结合着书中的知识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方法,让知识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课堂,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周长》的时候,老师就可以为学生创立一个有关于计算周长的情境:把一个10厘米长5厘米宽的长方形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计算出其周长,然后老师拿住相对的两个角向外拉,这时长方形就会成为平行四边形,这时,老师继续问学生“现在图形变了,它的周长会出现变化么?”,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也许就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老师不必立马把正确答案讲出来,应该让学生先自行思考自己的答案对不对,如果是对的,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究竟是多少,通过自行探讨学生就会增加其求知欲,这时,再由老师讲解,便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力,相比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加的好。
3.2提出问题,吸引学生解答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老师在授课时可以经常留一个略微有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解答,老师说可以创造一些数学情境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与求知欲,让其对数学产生兴趣。知识来源与生活,自然也要运用到生活,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领域探寻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并且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上的难题。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时候,老师在讲完课的时候可以提一些问题,比如当长方形的长扩大了3倍宽却缩短了1倍时,这个长方形原来的面积使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比原来扩大或缩小了多少?然后再由学生们自由讨论,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再比如,在学习《年、月、日》的时候,由于这一章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了解一个世纪是多少年?中国古代的一甲子使多少年?等等,通过学生的自行查阅不仅可以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扩展数学知识,逐渐的让其对数学产生兴趣。
总结: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自然会发挥其主观能动力,积极的研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特点灵活的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整课程进度。在教学时,老师应该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开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探究[J].读写算,2019,(10):153.
[2] 刘晓慧.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20,(4):100-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