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迟爱春
[导读]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在我国高中化学教育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迟爱春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六中学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在我国高中化学教育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绘声绘色的音效、多彩的图文、生动的动态图像等融为一体,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创设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本文基于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互联网信息技术,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高中化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为了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中教师应将网络技术与高中化学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化学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化学学科成绩的提高。
1.及时的变革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信息意识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中,大多数高中教师都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是让学生画出这节课的重点知识,就是对相关知识点的复习,没有从本质上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技术应用到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有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有关于本节课内容的网站上的视频和声音以及图片,这样不仅能够弥补化学教材中遗漏的知识点,同时也丰富了化学内容的上的创新。
        例如,在讲解《氮的循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些中国焚烧麦秸的短片,由于中国一到春耕农作之前,都会有焚烧麦秸的习惯,并且我国有很多火灾的发生都是由于焚烧麦秸而产生的,焚烧麦秸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污染颗粒,这样会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那么学生们知道焚烧麦秸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物质呢?有经验的学生会回答会问到一股刺鼻的气味,有的同学会说会不会有N元素的产生,然后教师详细讲解焚烧麦秸会产生一种氮氧化合物,产生的污染能够达到五级水平,会对人类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或者生殖发育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那么麦秸中的N元素从何而来呢?教师可以利用在网络课件中创造思维导图,这样会使学生更为清晰明了的理解解题的思路。
2.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革
        高中化学学科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实验科学,它能够宏观的表述知识点的奥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够直观的展示出化学学科实验现象的发生,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因此,教师便有必要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化学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图像和声音以及不同颜色的文字,能够更为形象、生动、灵活地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帮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同时也能够有助于使教学内容更具多样化。
        例如,在讲解《水与水溶液》这节课程时,由于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中具有微观和抽象性,学生很难去理解先关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在网络课件中播放水电解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清楚的知道水只有氢和氧组成的,通过播放物质在水中分散状况的实验视频,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会出现错乱,也能够清晰的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以及物质的溶解度单位,能够加深学生对溶液配置过程中的理解,通过观看蒸发结晶法和蒸馏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高中化学重点知识的学习。
3.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模式
        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运用板书书写上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些微观结构和一些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其他物质,即使用教师的口语讲解或者采用文字进行描述,也会使化学课堂环境显得极为的枯燥和乏味,同时也无法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比如,在讲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这节课程时,学生会对原子产生陌生感,即使学习了一些知识,也不会有理性认识,只有感性认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投影出原子轨道能量高低的顺序图、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图,以及二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就能够就很好的掌握和运用原子结构知识去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在课下对教学资料进行个性化学习,比如说湿衣物晾干的过程,观察白糖是如何在水中进行溶解的等等。
4.进行任务驱动,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开展化学教学
        在高中化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在课下查找、搜集相关的网络知识点,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场微项目,让学生们探讨如何利用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化学反应选择与反应条件优化,学生们通过课后利用网络课件,搜集到合成甲醇的原料是用煤和重渣油,同时也清楚的了解到用二氧化碳合成的甲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也能够调查出从工业生产流程中用二氧化碳富集装置和甲醇—水分离装置等方式可以提高甲醇的生产率,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总结和归纳出各种有效的化学知识点,从而提高了本节课的学习效率。
结束语: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课程当中,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体系,还有利于学生充分的掌握到化学知识的精髓,无论对学生以后的考试还是社会上的发展,都能实现巨大的贡献和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静静.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02):39-40.?
[2]杨丹.?网络环境下高中化学必修阶段适应性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