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23
摘要:住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主要的活动与交往载体,公共空间的设计影响着居民的交往质量。公共空间能够帮助住区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塑造住区特色与个性、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场所。当下的住区规划则侧重于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服务属性、景观属性和活动交往等需求;对室内的公共空间设计仅仅满足服务属性——交通空间的使用,对交往与活动空间的设计甚少涉及。
关键词: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场所;交通空间
1 中国传统民居”中公共空间的启示
我国的传统民居,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新疆阿以旺、云南“一颗印”等民居建筑均是以庭院为核心空间,通过庭院组织建筑单体,同时对空间组织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廊下为起过渡作用的灰空间——不仅作为交通空间使用,同时在空间上使庭院与室内空间有机统一为整体,而且在功能上作为交往活动空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为生活场景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居住建筑还是公共建筑,与当代建筑相比,中国的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交往空间的塑造,突出庭院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从深层角度分析,正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侧面反映。
2 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发生转变,人口老龄化加速,人们的思维发生转变,青年一代脱离父母居住的情况增多;父母与儿女毗邻而居却保持独立居住的模式相继出现。适应这些新的居住模式,同时体现人文关怀,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住区安全性一直是住区居民的普遍性要求。在北京胡同中,密切的邻里交往使社区氛围和谐,因而鲜少有事故发生。但在当下的住区中,尽管布满监控却仍有盗窃等事件发生。在住宅设计中体现安全性应是新时代发展的方向之一,设计师应结合居民的自发性活动行为和交通空间设计住宅。由于住区居民文化、经济、地域的差异,使居民难以对社区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不利于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和邻里交往。室外公共空间是社区内邻里交往的大平台,设计师需要建立小平台的邻里交往空间——室内公共空间,通过对不同层级的住区邻里交往空间进行设计,使社区居民在公共空间中形成集体记忆,从而建立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应该认识到住宅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时代的发展对公共空间有了新的诉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将对社区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3 公共空间的设计思路
3.1 门厅空间
在住宅建筑中,入口门厅作为室外与室内的过渡空间,应给居民营造一种舒适、亲切之感,即一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虽然目前的住宅建筑单元普遍具有入口门厅,但现在的设计更多的也只是将门厅设计为扩大的交通空间,甚少有居民在此交往和活动,甚至没有停驻的发生,因为这里既不通透、又不私密,甚至没有可观赏的景观,即空间没有“活性”,不能够吸引人们在此交往与活动。因此,现在的门厅空间设计无法提供给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
单元入口附近反而成为居民活动密集的场所,因为这里靠近建筑单元,提供了安全感,并且这里的空间具有多样性,即“活性”,可以引导交往的发生。因此,在门厅的设计中,应该不仅仅是将门厅作为扩大的交通空间,而应该向传统民居致以敬意,加入“廊下”灰空间,这里将会是建筑单元中理想的交往场所——半围合的空间形式,景观的渗透和室内室外有机统一的整体等特质,将会吸引人们在此停留、交往。同时,可以加入功能性空间,如书吧、报刊亭、棋牌娱乐等,以此来增强门厅的引导性交往。
3.2 走廊空间
对于建筑单元内的走廊和楼梯间,建筑师和居民往往只有交通空间概念。
走廊空间作为水平的交通,不同的户型联系着数量不等的邻里,这种空间更多的像是北京的胡同,但是北京的胡同有人情味、有生活的发生、有场所,能让人停驻进行交往活动,如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中描述的“大同”。当今住宅建筑内的走廊,除却交通也只是居民堆放闲置物的空间,虽有生活气息但邻里关系却是一如既往的淡漠。为什么相似的空间环境塑造了截然相反的生活场景?没有“共享”是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对场所的使用是在生活的世界对场所的共享。胡同中的一个石礅、一棵树下或者一家小店前均是人们共享生活的场所,充满烟火气息,每一处场所都是生活发生的舞台,人们对胡同、对社区有归属感、认同感,物质和精神需求在胡同中得到充盈。但是如今的住宅建筑的走廊,居民的生活没有交集,公共交往与活动在这里消弭。建筑师在设计建筑单体时应将走廊空间考虑其中,可以将走廊向外凸出,将传统民居中的庭院或者边庭设计在这里,形成空中庭院,同时设置一些服务设施,为居民设计一个第二客厅——是一个邻里交往的大客厅,人们可在此阅览、下棋、举办小型聚会等。人们在庭院里交往,生活在这里发生,当场所不再是静息的建筑舞台布景,而与生活的世界的动态性一致,并且有能力自我更新,居民就会对自己的人居环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筑师应为生活、为交往的发生创造可能。
3.3 楼梯间
高层居住建筑中,电梯是垂直交通的主流,楼梯间往往只被当作满足消防功能的空间,甚少获得关注。勒•柯布西耶的坡道被放在空间中重要的位置,设计手法如同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游廊一般——步移景异,而楼梯总被认为是一种简单便捷的竖向交通,不会像坡道那样有强烈的空间感知能力。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经常将可供休息的大台阶作为共享空间,住宅建筑的楼梯应在满足消防功能的前提下,在楼梯间中设计可供共享的空间,可足以吸引人们走出房间,在这里进行交往与活动,丰富上、下层居民的邻里交往。同时,利用楼梯间光线充足的休息平台,将其面积扩大,设计为小庭院。
3.4 屋面活动空间
在住宅设计中,设计师对屋面的使用率一直不高,一是出于安全考虑,二是其便利性不够。在当代许多的公共建筑中也已经出现了很多提供交往的屋顶平台空间。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屋顶平台的可达性,每一栋建筑单体的安全通道及配套的电梯可直接抵达屋顶平台;其次,是屋顶平台丰富多样的空间设计,只有空间具有“活性”,才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引导居民进入屋面进行交往活动。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主要分为几个区域:一是观赏区,以绿植为主,提供一个可以放松的绿色隔离区,同时屋顶花园设计有隔热保温功能,可以降低建筑的能耗;二是健身和娱乐区,为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的需求,主要设置两个区域,即老年区和幼儿区,二者相邻但又分离,同时又可以相互照应;三是室外小剧场等交往空间,不仅可以满足小型聚会需求,也可以作为促进邻里交往的小型公共空间。只有生活的发生有了交错,邻里才能产生互动,场所拥有了记忆,人们对这样的人居环境才会产生归属感。
4 结语
虽然目前的社会环境做不到“天下大同”,但在建筑设计方面,应作出相应的转变来适应社会需求。尽管住宅建筑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会促使居住成本上升,但其会使人们在精神上认同自己的居住空间,并产生归属感。在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不仅需要建筑师进行设计,还需要居民参与其中,“从下而上”进行设计与建设,居民才能对这个空间投入更多的关注、拥有更多的集体记忆,最终实现和谐的邻里关系,并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建筑——存在、语言和场所[M].刘念雄,吴梦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陈程.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公共空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3]冯双杰.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J].门窗,2019(18):139.
[4]刘玲芳.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13):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