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路径微探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王田票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了教育者的焦点。

        王田票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第二高级中学   325804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了教育者的焦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多个角度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努力让学生在公共参与中获得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养成理性精神,让学生在价值观念碰撞中坚定政治认同,让学生在鲜活案例中树立法治意识。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   培育    核心素养    路径  
        为积极响应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真正落实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特有使命,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抓住课堂这一素养培育主阵地,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对高中思政课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善于感悟,内化于心,在价值观念碰撞中坚定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包括制度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通过高中思政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离不开生活这个源头。如讲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可以播放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它真实讲述了这座城市的疫情是如何从快速暴发到逐渐被遏制的全过程。通过欣赏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受震撼,这样,学生才能在领悟中认同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关。可见,这部纪录片中的“担当精神”、“爱国情怀”、“敬业精神”等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认同”关乎学生成长的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教师要巧妙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受到精神洗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上的“盲点”,利用贴切素材进行针对性教育,以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
        二、巧于思辨,融化于情,在疑难问题探究中培育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实践活动、思维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独立、辩证、批判的品质和行为特征。教师在课上要巧设问题,引领学生智慧与智慧间的碰撞,触动学生心灵与心灵间的沟通,从而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在思政课上教师不能简单说教、强硬灌输,而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讲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时,提供给学生一道智力题:“如果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以最佳答案获得了金奖。请你猜猜贝尔的答案是什么?学生一下子进入激烈的争议中:有的说最昂贵的;有的说最喜欢的;等等。而贝尔的答案是:抢救离窗口最近的那一幅画。

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这道题蕴含着什么哲理?学生经过讨论,最终感悟到:“贝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从美好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可见,教师的要旨在于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而不是浮于表面的交流。
        作家纪伯伦说:“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勇于质疑,在理性分析中揭示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健全人格。
        三、敢于借鉴,活化于制,在鲜活案例反思中增强法治意识  
        孟德斯鸠说:“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然而,目前我国不少高中生法治意识淡薄,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所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
        案例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它用事实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做,什么是不应该做。如果老师把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明辨是非,那么有助于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争做守法公民。如在讲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时,可选用影星范某某偷税案、2019年绍兴4800亿特大骗税案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依法自觉纳税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这样的案例对于提高学生法律意识,预防违法行为发生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高中思政课本身就涉及到许多法律知识,教师要想润物细无声般的达到法治教育渗透的育人效果,首先自己要学习法律知识,然后联系典型案例,进行普法教育,使学生少走弯路,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
        四、乐于实践,外化于行,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学会公共参与
        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实践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需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和规则,使学生在在实践中锻炼公共参与素养。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可以紧扣课程“主题”,组织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服务社会、参与体验、提升觉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如讲解“我国的社会保障”时,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给人们带来的作用”专题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在我国人们可以通过哪些形式获得社会保障、人们参加社会保障有何意义等,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马丁·路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因此,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师要用好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和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舞台中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2013.??
[2]张志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5.??
[3]黄慧玲.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