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玲玲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中庸》中说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教学过程,他认为“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五项教学原则和方法。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对自己职业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促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教师的角色转换和行为的转变,也符合现代社会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对教师的个人修养,教育教学以及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与借鉴作用。
1、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朱熹是很重视学习的自动性问题,他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过寻求真理,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并提出“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于始,而正之于终尔”。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是在学生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只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但我们现实社会中,我们的教学大多数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么教,要求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老师的“教”,甚至有时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一点主动学习的意识都没有,老师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2]很显然这是与当下的教师观是相违背的。那朱熹的这一教学原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过程中起着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设计,勇于创新,以便在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学习之前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启发;[3]在学习过程中,若是学生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在学习完结之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并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才能让课堂的效率达到最大,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全面发展。
2、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朱熹认为,在学习开始时,要动用全部精力,以勇猛奋发的精神和态度去学问,这样才能客服客观的困难和主观的惰性,并且在学习之后,要常常复习加以巩固,若是不复习不练以就收获不到复习的功效。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那我们作为教师,就更应该知道“万事开头难”和“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固守原有的知识,要善于去探索发现,勇于创新,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去研究和学习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不断的学习和复习当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技能,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当中。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不断进行学习和复习的教育教学研究者。
3、教人有序不可取等
朱熹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远者大者”,他注意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也就是说学习要循序渐进。那要怎么循序渐进呢?他认为:上达是下达的基础,学问要做下学的工夫,打了基础,才有上达的可能。认为只有遵循由易到难、由近到远的阶段,并且努力学习,才会有进步。那对于个人来说,学习就要循序渐进就是要打好基础。比如我学习数学,我会不断地碰到新的抽象概念,我要弄清楚这些新概念,我就需要利用原有的知识,若是我前面的知识没有学好,那我肯定就越学越困难,所以打好基础是关键。
那我就要重视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等,并且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它们,再不断地学习,思考,复习,最后总结提高,灵活运用。那对于教师教学生,也是要遵循序渐进这一原则,这也是教育学中教学八大原则之一。以我们小学数学老师为例,在教学生《图形与几何》这板块的时候,都是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先教学生认识物体,再教学生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再认识图形的特征、面积、体积等。这都是有顺序的,体现了循序渐进这一原则。所以我们教师教学生就一定要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并要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切勿进行拔苗助长。
4、笃行
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他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某行而已”。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其为空知,行而不知,其行为冥行。而一般来说,都是致知在前,力行在后,但是知识又是靠实践得来的,所以他所说的“致知为先,力行为重”就是强调知行合一,齐头并进,不能偏重知或行。所以对于现在我个人来说,我要勤于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实践,将知识运用到其中,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学习,总结经验,为自己即将步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而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当中就更要注重学生的知行合一,教育教学应当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但是现在大多数老师往往都只是传授知识,“填鸭式”的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那通过朱熹的“笃学”这一教学原则,我们就教师就应该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我的专业小学数学为例,那我在讲《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校园内任意统计某种物品的数量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分享结果。这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在实践当中锻炼了能力,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数学融入生活,很好地体现了“知行合一”这一原则。
5、博学与专精结合
朱熹认为“贯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无所得”,强调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他觉得没有广博的基础就难以专精,但若是只有广博的知识而不专精,就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朱熹的这一原则对于个人来讲,我现在是要学好自己所学的专业,精益求精,让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也要多学习,多了解,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大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对于教师而言,博学和专精更为重要,教师教学生,自己首先就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就更是要精通,了解学科的历史发展,教材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等,能信手拈来,经得起学生的拷问。以至于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很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做到精讲精练,不拖沓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引发问题行为。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在自己的学科上多下功夫,多研究了解新观点不断更新知识,争取站在学科前沿。
总的来说,朱熹提出的教育教学的几项原则都很好地与当今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相契合,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指明了方向。对中国的教育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可借鉴的理论价值,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就既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又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当中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1]韩黛安,邓莹辉.从朱熹的“学记”文看其教育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02):89-93.
[2]程方平,冯芳芳.朱熹作《小学》的缘由分析[J].教育史研究,2020,2(04):58-68.
[3]奚正新.朱熹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