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国画课程教学质量现状分析及其创意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李增定
[导读] 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李增定
        温州市龙湾区海滨中学
        摘要:国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而且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国画是当前初中美术课程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国画创作技巧,而且要求学生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往往与其他的文化学科教学割裂,这容易影响到美术学科功能的发挥,也容易使教学过于片面。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要积极调整思路,把农村初中国画教学和文化学科融合,在帮助学生学好国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学科学习效率,并增强美术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国画课程教学;质量现状;创意研究
引言
        国画是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国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国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高校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初中美术国画教学的重要意义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国画学习多角度地把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把国画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非常必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美术课程更加关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并高度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应当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得到大力推广。国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主动承担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让我国的传统艺术能够在学生的学习和传承中获得新的发展。国画具有调情养性的明显优势,因此,引导学生学习国画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积极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学生发现、鉴赏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国画教学与文化学科教学融合,能够进一步拓展国画教学的功能,促进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综合发展。
二、初中国画现状
        (一)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当前大多数的教师在国画课程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教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向学生单纯的讲解示范,而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缺少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和课堂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所谓的教学也只是一成不变的模仿。只是一味的模仿,学生很难从心底里去感受、去理解、去创作,模仿出来的作品也是个性创意、毫无生机灵气的复制品。
        (二)国画教学缺乏专业知识支撑
        国画是内外表现完美结合的重要艺术范例,对学习艺术极为重要,需要借助国家的基本观念和能力加以推广,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许多学生缺乏马耳他最高的绘画形象,缺乏对绘画的客观理解,使得国家的普通教学无法进行。教学必须在学生综合智力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能够将他们的认知和认知见解纳入国家弊病的内容,而学生在这方面仍然不足以深入了解国家弊病的深层因素,从而加深国家弊病的动态,从而削弱一些学生的学习活动,降低教学效果。
二、国画课程教学创意研究
        (一)指导学生掌握国画欣赏技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初中美术教师越来越关注国画欣赏课程,并在课程安排方面有所创新。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国画欣赏技巧,在国画欣赏过程中难以获得较大的突破。这就需要教师在技巧引导上加大力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让学生捕捉国画的独到之处。学生欣赏国画作品,不仅需要观察和鉴赏画面,而且需要运用技巧分析其中的内容与内涵。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国画的不同部分,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传授一定的鉴赏技巧。一是欣赏画工。画工是画面形象,一幅国画作品的质量主要是通过画工体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欣赏画家的绘画功力,分析其对线条、笔墨的运用,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二是欣赏书法。国画与西方的油画等作品不同,画家往往会在绘画过程当中加入一定的诗句,这些诗句常常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国画中的书法质量会在整体上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三是欣赏印章。

国画作品上往往会有画家的印玺,或者是题字、题词者的私章,这实际上也是国画欣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生可以细细品味印章的印文、雕工、位置等,发现其中独特的审美安排。
        (二)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画家的思想和艺术想象的结合。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和想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比如对于“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然后,学生可以分组搜集资料进行验证,通过优秀的作品感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内涵。国画的创作需要极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给学生机会去展示自己。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沟通,因为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能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从而为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完善美术室,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校应该重视美术教学,完善美术教学环境和美术功能室,配备齐全的教学用具,促进国画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学校应大力发展国画教学,将国画作为一种特色文化,鼓励师生都参与进来,为学生学习国画创设浓郁的艺术氛围。优化美术功能室和教学用具能够促进国画教学的持续性和长效性,能够保障学生在优越的条件下进行美术教育、学习和训练。在国画教学的开始,要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珍惜美术教学环境和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美术室的布置上,可以将师生的优秀作品放置其中,既能满足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给学生创造浓郁的艺术气息,让学生在进入美术室时便有学习和绘画的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引导交流,展示学习感悟
        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交流、研讨。当学生展示各自学习感悟时,可以生发系列创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点评,深化学生的国画认知。国画创作,其意义绝不在于临摹其形,更在于揣摩其意。对于郑燮的《竹石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君子豪气;对于吴昌硕《兰竹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画中所蕴含的气吞牛斗的艺术生命。教学《中国花鸟画》,我用课件出示齐白石系列作品,比如《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荷塘翠鸟》《渔夫图》等,要求学生在“看”中直观感受、体验大师的花鸟虫鱼艺术,并写下感受进行交流。我给予具体引导,比如:“从内容上看,齐白石的画有什么特质?”“从形式上看,有怎样的艺术特质?”“从色彩上感觉如何?”这种引导,将学生对大师的画的交流引向深度。有学生认为,大师的每一幅作品,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厚、意境深远;有学生认为,白石的画有一种乡土气息、农民意识;还有学生认为,大师的画蕴藏着一颗童心,有一种诗意,有一种童趣、童性;有学生说,大师的线条有虚有实、似柔实刚、简略有致、似断实连,看似随意却蕴含深意,看似寻常却非常奇崛……应该说,学生对大师作品内在感受是确切的,是发自内心的。作为教师,我将学生的描述归纳、综合,形成总的意象性评价。通过国画交流,学生不仅认识了画作,更认识了画作的作者,更为深入一点的是,学生认识到了一个真正的人。
结束语
        国画艺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感、艺术感。这不但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国画绘画技巧,也需要具备足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可以实现情景交融。为了增强学生对国画艺术的创作和鉴赏能力,国画教学应该做出教学优化和调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傅国华.论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84):265-266.
[2]武静.我国高校美术学专业国画教学的改革探讨[J].戏剧之家,2019(28):146+148.
[3]刘春苗.试析高校国画教学的优化与创新——评《国画教学》[J].新闻爱好者,2019(06):100.
[4]陈健.高校国画教学的优化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8(24):240-241.
[5]黄墨.浅析高校国画教学多元化模式构成[J].艺术评鉴,2018(21):144-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