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如何以诗歌材料浸润“家国情怀”素养——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李娟
[导读] 一、教学立意:以诗歌材料提炼家国情怀

        李娟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一、教学立意:以诗歌材料提炼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对家国情怀的内涵阐释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同时也明确规定,学生能够 “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教育部在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一文中也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并强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可以看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非常重要的途径,而在教学设计中引用诗歌进行教学则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家国情怀”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它能够带给学生正向的引导,激励学生成为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
        对此,笔者进行了积极思考。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为例,介绍实践探索,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及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二、教学内容:以诗歌材料贯穿历史知识脉络
        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契合教学立意进行整体谋划。为突出教学立意,可以对原有知识体系和授课流程进行大胆整合,淡化知识层面的梳理,在必要环节增加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以期达成知识重构理顺历史逻辑、立德树人培育家国情怀。
        (一)诗歌诵读,体验探究
        ◆出示当代军旅诗人晓桦的诗歌《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第一、二节选,可用《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朗诵诗歌。
        问题1: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及所要表达的思想。
        结合学生阐述,教师总结:这首诗是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吗?正是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由此进入新课。
        (二)材料研读,论从史出
        材料一: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万英镑)
        材料二: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中国近代现代史                                                                                           
        问题2: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状况如何?英国人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后作答: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增长,但非常缓慢,时有减少。英国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问题3:请你分析,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农民贫穷,购买力有限;西方商人对中国市场的错误分析等。
        材料三: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帝国中,不经一战而能够包围和有力地封锁其首都,好处是很大的。
                                                 ——《领事阿礼国意见书》
        材料四: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从今以后,我们的商人得沿大江河航行,在大的消费中心开行设业,并自由出入所有的港口。                                       
                                   ——《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   
        问题4:分析烽烟再起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得出:根本原因:英法等国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英法等提出“修约”遭到清政府拒绝,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再次发动战争(导火线);时机: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和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出示当代军旅诗人晓桦的诗歌《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第三节选。
        问题5:诗歌中的“壮举”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引领,学生得出:指的是额尔金勋爵伙同法国葛罗男爵所率法军,组成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并洗劫圆明园。
        材料五:俄夷与中国和好多年,自宜先行接晤,待以宾礼。谕以英、佛两夷占踞广东省城,劫我大臣,无理太甚。……至米酋并未助恶,亦可假以词色,将该英夷无理之处,令其评论是非。倘其为英、佛说合,亦告以如与中国体面无伤,尚可代奏。
        ——《军机大臣寄直隶总督谭廷襄等为将军机大臣酌拟接见英法使臣各条发给阅看上谕》
        材料六: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问题6:你怎么理解,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发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了更多的好处。”这句话?
        学生思考并作答,总结得出:俄国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成为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其中《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三、总结
        在教学设计中引用诗歌材料,更有助于我们激活课堂,感受历史的生动与鲜活,同时拓展学生历史视野,锻炼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品质,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方面有独特作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尺之台,起于垒土,垒土之功,成于不舍!景在身边,路在脚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诗歌材料浸润“家国情怀”素养,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 李光耀.以教学重构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5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7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