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连
广西省崇左市天等县县直第一幼儿园 5328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改革政策要求的提出,在学前教育中应用儿童游戏已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利用游戏来增强幼儿对课程的兴趣,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使儿童游戏成为幼儿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中,通过儿童游戏,能够使幼儿的想象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学前教育中儿童游戏的应用价值展开工更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儿童游戏;学前教育;应用价值
引言:儿童游戏教学模式在各类学科中已经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学前教育更是应该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改革政策要求的提出,课程游戏化已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利用儿童游戏来增强幼儿对课程的兴趣,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使儿童游戏成为学前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中,通过儿童游戏与学前课程的融合,能够使幼儿的想象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1分析学前教育中儿童游戏的应用价值
首先,游戏依然是学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其自身的发展功能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肯定。虽然幼儿参加游戏是抱着玩耍和娱乐的目的,但对于教育者来讲,游戏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他们可以设定游戏规则,掌握好游戏的纪律,控制游戏进程,并辅之以奖惩机制,来规范幼儿的言行,让幼儿的身心发展符合素质化教育的基本规律。同时,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会获得更多的生活常识,他们会在更加生动且活泼的氛围下,感受到知识的熏陶和滋养,迸发出更多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积极性。以上这些也足以说明,学前教育游戏的开展,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幼儿来讲,都是双赢的局面。
其次,游戏的开展与课堂教育的发展方向存在异曲同工之妙。相较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讲,学前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特殊性,针对的是幼儿所处的年龄层次,这也就意味着,学前教育必然要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游戏元素,这不仅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也能够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情感经验和直观体验,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堂氛围死板沉闷,必然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如果教师只是为了游戏而设计游戏,那么必然就无法发挥出教育的功能。从这一点也可以说明,游戏和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特点,两者的目标相同,且方向一致,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互相配合。
2学前教育中儿童游戏的具体应用
2.1建构游戏前的准备
在开展建构游戏前,教师首先与幼儿商讨建构主题,因为主题的来源需要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同时在建构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采用绘本、视频、谈话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建构主体的认知,并且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建构主体的特征,只有充分对建构主体的认知后,幼儿在建构活动中才能大胆想象,积极主动参与建构游戏,才有助于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深度学习。丰富幼儿对建构主体的认知,其次是幼儿在确定主题、充分感知建构主体后,教师引导幼儿拟定建构计划,以“想搭什么?怎样搭?和谁一起完成?准备用什么材料搭建?“的形式做计划,可以增强幼儿任务意识和计划性,提高主动操作和探索的意识,激发他们内在驱动力,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建构游戏中。比如在开展”我的房子“单体建构时,教师引导幼儿先画出想建“房子”的样子,约好小伙伴,商讨怎样搭等等,这样可以让每一组每一个幼儿能明白具体要做什么,怎样合作,保障幼儿游戏的深入进行,进行深度学习。
2.2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教学策略
2.2.1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我们知道,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不会自然发生,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能够激发幼儿深度学习并使之自由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游戏环境,幼儿的深度学习与建构游戏环境之间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
因此教师在开展建构活动时,一是教师要追随幼儿学习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水平投放丰富的建构材料,跟随幼儿建构能力发展的脚步,适时地投放和调整材料;二是在建构区老师可投放大量不同造型风格的建构图片、建构步骤图或者孩子们搭建的优秀作品等供幼儿欣赏与参照,便于幼儿细致观察,有助于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三是在开展建构游戏时,根据幼儿建构游戏的需要,打破传统的空间模式,采用固定区和灵活区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幼儿的多种需求,允许幼儿可以在桌上、地上区角或户外进行建构活动,只要幼儿认为适合的地方,教师都给于支持,帮助幼儿在持续反复、逐渐深入的游戏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获得关于深度学习的经验。
2.2.2巧设问题
活动中教师的适宜问题可以有效引发幼儿深度学习。学前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加深对建构主体的理解,并且学会迁移经验解决问题。如在建构“十字路口”时,幼儿具备搭建由车轮、车头、车身组成的各类车子时,教师可以以“路上除了四个轮子的车还有多个轮子的车吗?”“你见过不是四个轮子的车吗?它的车轮是怎样和车声衔接的?”教师的提问让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迁移已有的经验,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2.2.3教师的适时介入
在建构活动中,由于幼儿的建构技能、生活经验、同伴关系等原因,会碰见一些困难,比如材料的选择、技能的不足、建构经验缺失、同伴之间合作时矛盾的出现等等,此时特别需要教师适时的介入,教师介入的方式可以同伴式、导师式、合作式等新型师幼关系,即将“是否满足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需要”作为建构游戏深度学习评价准则,教师只有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在游戏中仔细观察、认真解读分析他们的想法、需求及水平特征,通过适时的介入来以延伸、修正、扩展幼儿的建构经验,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2.3儿童游戏后的评价交流
创设同伴间相互学习交流的环境与机会。游戏结束后,是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好机会,《指南》中指出:要珍视集体中的相互学习机会。所以,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把幼儿的建构作品呈现在幼儿随时可以观察的地方,引导幼儿对同伴作品大胆发表个人意见,感同深受的了解自己的作品,寻找自己作品中的不足,感受其他伙伴作品的优点等,这样有助于幼儿思考在后续进一步优化自己作品的方法,同时也可鼓励幼儿同伴之间深度交流,对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或相互共性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和途径。通过在活动结束后的对作品观察、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交流评价中习得新经验,在评价交流中产生新问题,便于在后续的活动中尝试解决搭建中出现的问题,引发幼儿高质量的深度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学前教育课程与儿童游戏相融合,不仅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进行学前教育时,要正视学生的天性,不能刻意地约束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将游戏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发挥出儿童游戏教育的职能,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泽敏.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探讨[J].读写算,2019(22):40.
[2]殷淑莉.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1.
[3]王恬.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相关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19(18):58.
[4]李峒晔.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研究[J].中华少年,2019(12):285.
[5]于志磊,葛玉平.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探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9):143.
[6]赛依达·要尔达西.采茶小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实践探究[C]/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2020.
[7]王凯莉.教育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