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婷汗 喀格瓦特
新疆哈密市 巴里坤县第二中学 839200
内容摘要: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核心地位,学生相对于教师只是一种从属关系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作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能真正地调动起来;只有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热情的鼓励、有效的点拨、欣赏的目光,他们才能喜欢老师,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与老师沟通。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与“凝聚力”。
关键词:小学教师 沟通 存在的问题 方式
第一节教师的概念和任务
1.1教师的概念
《教师法》第四十条第三项?规定:“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我国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如果对中小学?教师的范围作出界定,一般与《教师法》保持一致,例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二十二条的界定。
??数据表明,在我国整个教师队伍中,中小学教师所占比?例近20%,而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普通中学和小学的教?师又占了接近9O%的比例。?
?由于我国《教师法》所界定的“中小学教师”的范围,?与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一些国家在制定教师管理法规时的普遍?做法基本一致,也将教师区分为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因?此我们只能接受《教师法》对“中小学教师”的概念界定。
1.2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第二节沟通的概念,分类
1.2.1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1.2.2沟通的分类
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是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包括声音语气(比如音乐)、肢体动作(比如手势、舞蹈、武术、体育运动等)最有效的沟通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结合。
沟通的要素包括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动作。就其影响力来说,沟通的内容占7%,影响最小;沟通的动作占55%,影响最大;沟通的方法占38%,居于两者之间。
沟通主体:在区分沟通主题的时候,除了要注意沟通双方的身份之外,还应该要考虑到谁是这次沟通的发起者,一般说来,沟通总是实现信息的传递,而要传递信息给对方的人就要负责将沟通保持在正确的渠道上,避免偏离。
第二章当代小学教师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及救济方法
第一节当代小学教师中存在的不良问题
2.1错误的批评方式
2.1.1羞辱性批评
那些挖苦、讽刺、打击的语言批评,使身心正在发育之中的孩子们倍感难堪、窘迫和屈辱
2.1.2威胁式批评
这种批评就是用恐吓性的语言批评学生,使他们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惧。一些老师为了使批评立即产生效果,往往用“否则”、“要不然”、“如果……就”之类的最后通牒式语言。
2.1.3埋怨式批评
这种批评是用教训、指责或怪罪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一无是处,因而失去了信心。老师经常用“总是”、“从来”、“早料到”之类的语句,以表示学生行为是故意的,老师早有先见之明。
上面几种批评方式,由于学生从中感受不到老师的关心,所以不会真心接受批评,更不会改正。批评不仅失去了积极意义,而且还会产生其负面效应:师生间的沟通纽带被这种不良方式掐断。教师的批评是通过客观地指出学生缺点、错误,沟通师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
2.1.1.1批评学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态度要诚恳,批评要客观。
批评学生必须是真心实意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触动,丢了面子,从而把怒气撒在学生身上。
(2)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面对同样情形,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语言批评学生,产生的效果可能截然相反。
(3)注意周围的环境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生的情绪状态
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必须当场提出批评的,应及时批评;事态不很严重的,可以事后提醒;需要当众批评的,应注意方式;学生自己认为有理,而且抵触情绪特别强烈时,最好不正面严厉批评,以免引发冲突,酿成重大不良后果。
(4)要做好必须的善后工作
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进步,不能批评了就完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如果教师一时判断失误,批评错了,应主动向学生承认错误并道歉。这样做不但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而且还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同时还给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了一个榜样。对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批评之后,一定做一些疏导工作,理顺情绪,以免发生意外事件。
第三章小学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途径
第一节沟通的途径
3.1师生共建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成自己的知心朋友,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于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
3.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是最棒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不能以我们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言行,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从内心对教师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满足学生被尊重的渴望,用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是最棒的”。教师要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的眼神与失望离去”。
3.3课外师生心灵的交流,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在课下我采用“心灵沟通”法,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小伙伴。真诚地和他们互相交心,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这样的沟通是一点一滴积累和起作用的,是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灵,但又切实地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3.4以笔代言,情感沟通
教师在作业上的评语会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作业本上写几句批语,如 “你进步了,加油!”,“写得真棒”,“如果字写的整齐这份作业会更好!”。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在批改作业时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
3.5利用电话、网络和学生进行沟通。
由于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通讯改变了我们交往的方式。在闲暇时间,教师可以利用电话或者QQ聊天工具和学生沟通:如“今天你在学校过的愉快吗?为什么?”“今天的数学课听懂了吗?”“今天你为什么不高兴,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老师,我们一起解决,好吗?”等。这时,由于通讯沟通的特点,师生不是面对面交流,学生就没有约束感和压抑感,往往会畅所欲言,说出心理话。这样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家庭生活,而且比较真实、系统地知道班级各方面的工作情况,教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6利用节日卡片寄语和平时信件进行情感沟通。
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用“卡片寄语”方式提出鼓励、批评和劝告,更容易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他们收到老师充满关爱的“卡片寄语”时,首先会感到新奇。其次,内心就会产生一股暖流,生成一份激动,流露一种感激。当学生接到老师的卡片会感到无比惊喜,无疑给学生加了一勺蜜,又好似快马加鞭。师生间利用信件进行对话,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与老师的心贴得更紧,达到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⑴.http://www.hulvshi.com/contents/215/1308.shtml
⑵.http://baike.baidu.com/view/54445.htm)
⑶.(http://baike.baidu.com/view/29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