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什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鄄城 274605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当前农业取得的进步还不足以满足时代进步的需求。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作物,其产量和质量也对我国农业经济和食品安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在进行常规玉米种植时,常常会因为环境与病虫害的问题,使得玉米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并且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对玉米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当下农业工作研究的热点话题。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提升玉米栽培技术,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在玉米栽培过程中,一大批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应用到生产当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推动了农业产量和产品品质的提升。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在传统栽培模式之下,由于很多种植户只注重产量,不注重科学管理,造成玉米病虫害发病率较高,威胁到玉米产量和质量。对此就需要我们加快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指导养殖户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加强对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控,提升玉米种植质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1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1.1选地
种植人员在种植玉米前,需根据土壤的粘性及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等,选取适合玉米种植的土壤。首先,需选择粘性较强的土壤,由于其中的酸性值占比较高,可为玉米植株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其次,需适当添加一些矿物质成分。除此之外,需测量土地的酸碱度,通过观察这些数值指标,确保土壤肥力达到产量和质量的要求。
1.2种子处理
在进行种植之前,需要先将筛选好的玉米种子实施相应的管理,将玉米种子浸泡、搅拌然后再进行晾晒工作。处理玉米种子时最重要的是先使用杀菌剂进行杀菌,这样发芽率更高,同时成活率以及抗病虫害的能力也能有所提高。在玉米种子搅拌时,可以选择磷酸二氢钾种衣剂进行处理。
1.3密植技术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定植密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玉米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空间和受粉率。定植密度过稀,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不能够达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定植密度过高会影响到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玉米植株之间相互争夺阳光,个别植株不能够得到充分的生长,进而影响到玉米产量和品质。在玉米定植密度确定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玉米品种做出综合的确定。
1.4增产技术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生产模式会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传统玉米种植过程中,很多种植户一直坚持经验式的种植方法,定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率较差,不利于玉米的生长。玉米之间相互争夺营养,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玉米播种阶段,由于没有进行妥善的土壤整理,不利于出全苗出壮苗,玉米苗的成活率相对较低。在玉米生产过程中,要想不断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就需要对玉米种植技术不断进行完善和革新,要以提升玉米成活率为出发点,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在今后玉米种植过程中,应该加快玉米精量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科学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绿色无污染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
1.5科学管理玉米田
在玉米播种结束后,要对玉米的生长期进行关注,尤其是要加大对幼苗期、抽穗期重视程度,才可以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玉米幼苗期为叶片与根茎分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不但会影响到根系的生长,还会影响到根系的发达情况。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幼苗期生长进行科学管理,要及时发现种植区域内是否存在缺苗情况,若存在应及时补齐。此外,在幼苗生长过程中,要及时进行除草,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施肥,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到了抽穗期,需要培土,保证根系的健康生长。玉米播种后的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避免干旱时颗粒饱满度不足;雨季要及时对种植区进行排水,避免引起玉米倒伏现象。
1.6水肥管理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需要对玉米进行合理的浇灌以及科学的施肥,还要保证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满足所需要的养分及水分。因此,可以依照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进行土壤肥力的施加以及水分的灌溉,通过确定玉米合理的灌溉周期、灌溉所需的水量以及生长中施肥数量,来提高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例如,在我国淮河以南播种的隆平206号就充分地考虑到了当地土壤肥力的情况,然后计算出所需肥料;如可产出玉米500~600kg/667m2,再根据土壤情况,计算出当地每667m2需要施加40kg的磷酸钙、30~35kg的尿素、15kg的氯化钾。通常在玉米出芽期间,玉米地的含水量控制在70%最佳。
一般春玉米进行种植前,应该先在冬天实施浇灌,而夏玉米则需要在小麦收获前再浇灌一次麦黄水。在玉米成苗时不需要进行灌溉,只需要保证玉米地含水量在55%~60%即可。在玉米抽雄开花时,及时进行浇灌,水分控制在70%~80%为好。在玉米灌浆期,玉米地里含水量以保持在75%左右最好。
2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
2.1物理防治措施
首先,利用趋光技术,针对病虫的趋光特性,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对鳞翅目、鞘翅目害虫进行引诱消灭。开灯时间在傍晚到次日凌晨5:00,将杀虫灯悬挂在适当位置,但防止因安装过多,对害虫进行大量消灭,破坏生态平衡。其次,可利用色诱技术。由于害虫具有趋色特性,种植人员可在树冠位置悬挂黄蓝2种色板,对悬挂密度进行有效控制,可对蚜虫类、粉虱类等同翅目害虫进行诱杀。第三,还可利用食诱技术,诱杀实蝇成虫。通过对树干刷白,在冬季利用石灰配制成刷白剂,在树的主干位置涂白,防止害虫产卵。
2.2生物防治措施
首先,采取以螨治螨的病虫防治方式。在4~8月的中上旬,投放胡瓜钝绥螨捕捉害螨。其次,可利用性信息素。利用昆虫的雌性激素诱杀雄性蛾类及桃蛀螟等害虫,减少交配频率,降低蛾类害虫的危害性。最终,可利用动物防治的方式。通过养殖鸡、鸭、鹅等动物,可对天牛成虫和金龟子幼虫等进行捕食,降低病虫危害。
2.3化学防治措施
首先,需了解病虫害的基本类型,根据病虫的主要类型,选取合适的防治阶段,对其喷洒相关的杀虫药剂,进行彻底消灭,例如,在玉米植株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斑病玉米蠕虫。针对这类病虫,需在玉米的开花时节,在玉米的叶心位置,喷洒比例合适的辛硫磷乳油。通过实际的种植观察发现,只需每周喷洒一次药剂,连续喷洒数周,就可起到根治的效果。
3玉米栽培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员要持续改进玉米栽培技术,以获得更理想的种植效果。对于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科研人员应站在基因的角度上,对种子的基因性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更好的防治病虫害。以玉米栽培技术作为研究基础,对玉米的优良品种的抗病虫害特征进行融合,尽可能地发挥出栽培技术抗病虫害的优势。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我国众多农业研究相关机构已经开始着手种子工程,并构建出一套完善的“产学研”体系,构建出了全新的一套玉米栽培应用体系。
结论
综上所述,新型玉米种植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病虫害防治效果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作为农机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应该加强玉米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民群众栽植玉米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病虫害防治模式,确保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最终推动玉米生产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伟.玉米栽培新技术运用与病虫害有效防治举措解读[J].农技服务,2019,33(13):66-66.
[2]高爽,刘维柱,刘芳.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9).
[3]刘万才,刘振东,黄冲,等.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植物保护,2019,42(5):1-9,46.
[4]王亮,丰光,李妍妍,等.玉米倒伏与植株农艺性状和病虫害发生关系的研究[J].作物杂志,2019(2):83-8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