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玲玲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裴斯泰洛齐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他把劳动教育看作人的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看到了生产劳动的教育价值,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推动和发展这一理论思想。
一、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
劳动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裴斯泰洛齐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认识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裴斯泰洛齐开始认识到当时的教育每每使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并且只凭空而论,缺乏实际的行动。因此,他深感必须多办训练职业技能的机构,必须培养各个行业的专门人才,使人人各有专长。在农村教育中,劳动可以在知识的引导下作为谋生的手段,改善农村普遍落后的经济条件,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2]他希望把过去只“教人耕作而谋衣食”的旧教育,代以“纺纱时代”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新教育。他提出了“生活教育”,认为进行“生活教育”要特别注意区别相互联系的两件事:一是人类基本才能的发展;一是这种才能的实际运用。
三、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不仅揭示了劳动教育对培养儿童能力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使初等教育更加接近生活而且对后来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很有贡献。裴斯泰洛齐的不足之处是,把这种生产劳动理解成了他当时所进行的那种劳动:要么就是给企业主干活,要么就是以不合时宜的方式为本身的需要而干活。可见这种教学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形式主义的,二者没有内在的联系。[3]只是外部形式的机械结合。而且对于如何科学地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裴斯泰洛齐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但是,装斯泰洛齐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是适应了当时工业开始发展并需要劳动者提高劳动能力的要求的。对于我们现时代的素质教育来说,我们要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现代化生产的实际,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我国劳动教育的现状
1.学校教育。学习和成绩高于一切,所谓劳动也只是被当作德育活动的“软任务”,如果让学生选择“更喜欢学习还是更喜欢劳动”,多数学生选择前者。劳动与技术课程有时会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教育者肥劳动的“改造”属性片面放大,从而忽视了对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正面培养。
2.家庭教育。尤其在发达地区,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家庭内的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智能化,家庭劳动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淡化了对孩子劳动知识与生存能力的培养。
孩子缺少家务劳动的机会,从而导致孩子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技能缺失、劳动热情低迷。
3.社会教育。多元社会思湖以及负向价值观,尤其是娱乐媒体的冲击和侵蚀小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助长好逸恶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使得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劳动和劳动者被岐视。
五、裴斯泰裴斯泰洛齐思想的现实启示
1.健康的身体才是各项发展的基础,是教育的加油站,拥有良好的体质,才能快速完成各种技能的学习,为此我们更应该树立体育在当代教育中的位置。如今当代校园教育中,体育课经常被所谓的主科课所占用,为此我们应该杜绝这种现象,并加强对体育的重视,增加体育课的同时将体育放在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将体育融入到生活之中。应该丰富现代教育的方式,将生活技能融入体育课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将所学的体育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2.弘扬和谐与自然的教育观。裴斯泰洛齐主张德、智、体和谐教育发展,而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两者可谓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入自然的法则。所谓自然就是在不误入歧途的情况下,顺其自然的发展。而这一宗旨在体育方面可以得到更为突出的发展。体育就可以顺其自然的根据学生所喜好进行培养,而非定向发展。同时运用竞技体育中的精神加强学生的道德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3.劳动教育应该课程化。当前我国小学劳动教育普遍被淡化、弱化,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普遍基于片面的劳动认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难以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甚至会出现不劳而获、不会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等不良现象,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讲劳动教育具体实施。
总之,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创新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更新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的劳动理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劳动教育。1.变“纸上谈兵”为“生活体验”。从生活现实、生活需求出发,打破儿童生活世界和劳动世界的壁垒,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动手动脑,身体力行,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通过生活进行学习,“生活”不仅仅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同时是教育的过程和手段。从而改变以往劳动教育重课内轻课外,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实干的局面。2.变“要我劳动”为“我要劳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自己具备劳动素养,特别在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动境界层面上加以自觉修养和修为,在劳动体验中以自身的内在需要出发,全身心投入到劳动对象之中,在知、情、意、行的交织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3.变“陈旧观念“为“创新理念”。在新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时代要求劳动教育也要体现“新”,那就是创新,在体系构建上创新,在教育内容上创新,在活动形式上创新,在操作评价上的创新,让劳动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变“散点碎片”为“科学体系”。
[1]经柏龙,周佳慧.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思想之精髓及其解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5(01):115-119.
[2]李娇娇.论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学子(理论版),2015(09):8.
[3]杨汉麟,杨佳.教育的现实诉求:呼唤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04):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