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00
摘要:当今,人们对于景观的需求越来越多。绿化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于整个项目的景观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而造价往往制约着整个项目的景观效果,同时决定着项目落地的可行性。本文以上海海昌海洋公园配套D港楔形绿地03地块绿化工程为例,研究一些对景观要求较高的项目,在造价较低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营造绿化景观。
关键词:低造价;绿化设计
1 研究背景
绿化作为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景观项目中所不可缺少的,它与其他硬质景观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其具有生命性,体现着四季的不同。我们平时对植物主要是以观赏为主,主要是其的外在形态,包括其的花、叶、果等;但有部分植物,会以闻香等作为其特点。植物的这些特色本身就源于自然,所具有的特性,是人工所不能复制的,也是植物景观中,所独一无二的[1]。如今,随着人们对于景观的需求增多,以及越来越多的植物新品种,给绿化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绿化设计师会通过不同的植物造景手法,以及多样化的植物品种,打造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但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造价的制约,而受到较多得限制。
现今,有不少项目的造价较低,并且,由于植物在项目中的造价幅度可变性大,因此,通常等土建、土方等造价固定后,再按剩余费用进行绿化设计,这无疑形成了一个大难题,即如何在低造价下更好地营造绿化景观。
2 低造价对绿化设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个项目造价低的原因是多样的,而这一因素,是贯穿整个项目设计的,从方案一直到施工图阶段,其对于绿化的设计也是有一些不利影响的,使得我们在进行绿化设计时,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植物设计的难度,其主要受限条件如下:
2.1使植物品种的选择、规格受到限制。
植物的品种与规格都受造价的影响。低造价下,不仅无法使用一些较贵的树种,也无法大量运用一些较大规格的树种。同时,在地被方面,品种及种植密度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些,都有可能会对项目建成后的初期效果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
2.2对植物空间的布局产生影响。
植物空间的布局亦会受到造价的影响,低造价下,将无法建设大量的片林。片林过多,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乔木,这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对于设计师来说,将更多得考虑如何更好得营造疏密有致的植物景观空间。
3 低造价下营造绿化景观的方法
基于低造价所带来的不利因素,那如何在该限制条件下更好得营造绿化景观,使其在初期以及未来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主要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基于场地现状,合理利用场地内现有资源
在对场地进行植物设计时,应先对场地进行勘察,若现状场地内现有植物长势较好,以保留为主,这类植物在场地内生长时间较长,已适应了该处的环境,能直接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效果。同时,能够减少所需新建绿化的面积,将更多的费用用于其他未建设的地方。
3.2适当增加开阔空间、减少片林
结合场地现状,尽量减少片林的建设,适当增加开阔空间。开阔空间的营造,有两种,一是大草坪空间,这不仅能提升景观的层次,更能营造舒适的景观空间[2];二是利用现今表现较好的籽播草花花海,与大草坪空间相比,其更具有景观观赏性。根据2021年信息价来说,若100㎡的绿地,以4M*4M的种植间距来种植胸径在10CM-12CM的香樟,则纯苗价需2505元,这还是不包含地被的费用;100㎡ 的矮生百慕大草坪,则需1046元;而使用籽播品种,费用则会更低[3]。
但增加开阔空间并不是一味得以大草坪空间等为主,不仅要考虑乔木覆盖率的问题,也要考虑整个项目的绿化景观效果。因此,应在合理的条件下,适当增加开阔空间。
3.3重要观赏面重点打造,其余场地简单打造
根据周边游人行进方向等,选出场地内较为主要的观赏面或节点进行重点打造,如道路旁、广场周边等;而非重要观赏地则简化处理。片林区域可分为外围和内部,外围为可观赏区域,是人们能够一眼看到的地方,乔木种植密度可稍密些;而片林内部,由于一般无法直接观赏到,乔木种植密度可稍许稀疏。开阔空间区域则可在重要景观节点处点植一些观赏性较好且规格较大的乔木或花灌木;非景观节点处可使用一些规格较小的树种。在地被方面,重要景观节点处重点打造;其余地方则采用一些养护管理粗放、价格便宜的品种,如片林下,可采用籽播草花等。
一般绿地,重要景观打造区域约占整个项目的30%左右,而低成本绿地,则绿化重点打造区域占15-20%左右。若按常规项目的打造重点景观区域的单价来说,相同面积的低成本项目可节省约30%-50%的绿化费用。
3.4合理选择植物品种
植物品种的选择,可结合市场信息价及项目方案有选择得挑选一些乡土植物品种。乔木可在相同品种不同规格中,以及相同规格不同品种中进行比较。而地被亦可在不同品种或种植方式下进行比较。
乔木在相同品种下,根据2021年一季度市场信息价比较可得,胸径10-12CM的墨西哥落羽杉苗价为408.26元/棵,14-16CM的墨西哥落羽杉苗价为871.56元/棵,墨西哥落羽杉有长势较快的特点,且初期树形效果也较好,可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选用小规格墨西哥落羽杉,这样,每一棵树可节省约53%的费用[3]。
乔木在相同规格下,根据2021年一季度市场信息价,胸径16-18CM的乌桕信息价约为1577.98元/棵,16-18CM的榉树信息价约为3394.50元/棵。在方案设计时,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品种选择,若想用秋色叶树种,在同规格下,乌桕可比榉树节省约54%的费用[3]。
而地被,亦可根据规格、密度等进行比较选择。现今一些籽播效果较好的草花,也是我们可以考虑的。如大花金鸡菊,按每平方米25株种植计算,需55元/㎡,若按采用20g/㎡籽播的来计算,仅需0.66元/㎡。按此,在非重要地区或林下采用籽播品种,可节省很多费用[3]。
除此之外,更应结合植物其本身的生长特性进行选择,以此来满足每个不同项目在绿化设计上的需求。就如D港楔形绿地03地块中,为了营造该项目的初期景观效果,在重要的节点处,点植一些规格较大的乔木以及花灌木,地被也采用了红叶石楠、四季草花、籽播大花金鸡菊等种下后,能立马体现绿化景观效果的品种;而在背景林处,则采用了规格较小的落羽杉等生长速度较快得乔木品种,种植间距在3-5米左右,使其在未来3-5年间能够较快达到片林效果。
.png)
图1:重要观赏面分析
4 上海海洋公园配套D港楔形绿地03地块绿化工程
4.1项目概况
D港楔形绿地03地块位于上海市临港,紧邻上海海昌极地海洋公园东侧。整个工程以绿化为主,局部包含土建及土方工程,项目总面积约为189000平方米。该项目的建设是为了配合上海海昌极地海洋公园的开园,因此,绿化景观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该项目是配合海昌海洋公园的开园,建设时序较仓促,并且,在该绿地中,未来将有规划酒店在其中建设,考虑到将来建设酒店时,不仅将会对酒店周边的景观进行统一设计,更将会对绿地造成破坏,因此,该项目作为一个半临时半永久性项目,造价较低。但其地理位置重要,对景观的要求较高。
4.2绿化设计
由于该项目造价较低,因此,在绿化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遵循绿地现状
经过现场勘查,绿地内现状有部分芦苇,长势较好,予以保留。
(2)片林与开阔空间合理结合
由于受造价原因,该项目中片林与开阔空间比约为4:6,大部分以树林草地或籽播草花花海为主。片林主要作为重要景观观赏点的绿化背景。
(3)打造主要景观观赏面
根据将来海洋公园开园后,主要周边游人的观赏视线,分析绿地的主要观赏面。本次建设地主要观赏面主要有两个地方,一是L5路沿线,及海昌海洋公园入口所对的观赏面;二是杞青路沿线,游客从雪绒花路停车场走到海昌海洋公园入口,需从这条路上走过(图1)。
结合视线分析,在重要景观观赏面处,以开阔空间为主。主要采用大树+草坪,或籽播草花花海的形式。海昌海洋公园出入口所对的一面为景观要求最高的一面,在绿化设计时,将大规格的乔木(香樟、榉树、乌桕等)、花灌木(北美海棠等),以及粉黛乱子草、四季草花等初期效果较好的植物品种运用于此,使其能在公园开园时,就能达到较好的植物景观。沿杞青路一侧的观赏面为第二重要的观赏面,设计时,采用了柳叶马鞭草、以及籽播效果较好的大花金鸡菊花海,营造整个杞青路沿线的花海特色。
其余非重要观赏面处,则与片林与籽播草皮为主。片林下地被亦以籽播草花为主。
.png)
图2:绿化种植平面图
(4)植物品种的选择
由于受造价的原因,且地块位于临港地区,土质偏碱性,没有多余的费用做土壤改良,因此植物品种的选择尤为重要。根据信息价以及植物的生长习性等因素,上木片林区域主要以小规格杉类、女贞、香樟等价格相对便宜的树种为主,且这些乔木相对来说生长速度较快,能在3-5年内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在重要节点处,点植一些规格较大的乌桕、榉树、海棠等,丰富植物景观。下木除了草皮之外,较多得使用了一些现今表现效果较好的籽播品种,如百日草、大花金鸡菊等,使用比例占地被总面积的42%,在重要节点处,采用一些红叶石楠、粉黛乱子草、柳叶马鞭草等。
4.2工程造价对比
经过该绿化营造的方式,该项目绿化造价比同类绿地绿化造价减少约35%,且项目建成初期效果较好,满足迎接上海海昌公园开园时的景观效果。
5 结语
虽然在低造价的约束下,绿化景观设计受到较大限制,但低造价不代表廉价的景观,质量和效果仍是低造价景观设计的前提[4],绿化设计师仍应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通过采用不同的植物造景手法,以及对不同植物品种习性、特色等的运用,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得打造更好的绿化景观效果,为项目的整体景观效果添彩。
参考文献:
[1]于爱波,张鸿翎等.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农机,2021,(01).
[2]梁敏.低造价高品质园林的设计方法[J].现代园艺,2016,(12).
[3]2021年一季度苗木、土方信息价
[4]付元祥,高宇.论低造价景观生态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