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华
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5
摘要:近些年来,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受到商业经营理念的影响,存在过度消费的问题,影响了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构,不利于体育文化场域朝着正向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场域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现状,不断消除内在的泡沫,提出针对性的体育生态保护措施,避免受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与继承,为当地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文化服务。
关键词:场域理论视;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项目编号:XSP19YBC229)、2018年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JL03)阶段性成果。
武陵山片区跨省交界面很大,聚集着多个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时间不长,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武陵山区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扶持,制定了针对性扶贫攻坚政策,为这一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但是从目前来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存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场域理论视阈下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进行分析和论述。在场域理论下,在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过程中,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梳理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脉络,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建立更加完善的保护机制,提升保护的效果。
一、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场域
场域理论主要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不仅包括单纯的物理环境,还包括人的行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布迪厄认为社会空间中有各种各样的场域,场域的多样化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并且他把这种分化的过程视为场域的自主化过程。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体育生态场域就是不同类型体育文化价值理念内部存在的客观关系网络,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移速的影响。体育文化活动实是当地的人文遗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群众性的特征,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武陵山区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山脉呈东西走向,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的聚集地。近些年来,武陵山片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随着体育与旅游行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多样化、具有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是当地宝贵的体育文化的遗产,建立了武陵山片区体育文化生态圈,但是存在过度商业化开发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低,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场域,丰富体育生态保护的空间。
二、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武陵山片区是中国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里的新概念,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相交地带的71个县(市、区)。从目前来看,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对当地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不平衡
武陵山片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存在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开发的问题,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了未来发展的根基,导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很难有效的开展,不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在当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原有的村民需要进行迁移,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遗弃或者消失的危险,体育文化生态被同化,不能真正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二)体育生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存在矛盾
武陵山片区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包括陡峭的悬崖、多样的溶洞、峻美的峡谷等,环境优美,非常适合户外体育运动,比如组织漂流大赛、森林自行车赛等。但是随着体育活动的开展,人员聚集、搭建场地等,一旦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就会破坏和污染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在组织大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数众多,没有做好环保宣传,体育设施设置不合理,增增加了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为了避免体育生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出现矛盾,当地在组织体育赛事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传承存在问题
为了保证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需要明确传承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断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创造性的传承。在武陵山片区,形成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当的体育文化活动,比如比如土家族的“茅古斯舞”、苗族的武术等。但是现代竞技体育对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再加上本民族群众缺乏忧患意识,传承方式不合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统体育活动内在的文化价值和娱乐价值。与此同时,在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面临着传承人减少的问题,主要由于缺乏民族体育文化生态保护意识,传承主客体关系断裂,尤其是不能吸引年青一代,这对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基础设施落后
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重点的脱贫攻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民族传统体育生态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大多适合开发的体育资源,都分布在较为落后的贫困村,交通十分不便,电力水力、垃圾处理、停车住宿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进一步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的难度。
与此同时,武陵山片区涉及到多个省市的行政区划,实现统一的的协调规划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在不同区域体育资源开发方面,存在各自开发的问题,甚至出现重复建设,导致同质化发展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实际开发的效率。
三、场域理论视阈下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对策
在场域理论视阈下,为了提升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的效果,当地需要重新定位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培育体育文化自信力,突破传统发展理念的束缚。
(一)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区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需要立足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当地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建设,实现体育生态的绿色发展。第一,要完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做好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治理和恢复,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村落聚集区和生态保护区,处理好体育事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第二,当地要严格按照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建立特色体育小镇和村落,进一步开发特色体育项目和体育资源,加大保护力度,满足当前体育生态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三,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濒临灭绝的体育文化活动进行抢救、搜集、整理,建立数字化保护数据库,为当前体育资源开发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帮助。
(二)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挖掘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过程中,保持传统体育项目原有的生态本色,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去除传统体育文化的不良因素,要在保留特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改造,不断丰富内在的健身娱乐功能,满足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传统体育活动中来。另外,当地需要借鉴国内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发展的先进的经验,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特色的体育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建立完善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三)建立和谐的体育文化生态圈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拥有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需要立足于全域未来发展的高度,采用产业化发展的方式,不断优化发展细节,建立和谐的体育文化生态圈,处理好人们体育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第一,做好规划工作,制定完善的规范标准,不断挖掘内在的地域特色文化,紧跟时代的不发,比如开发攀岩项目和武术项目等,为项目提供重要的保障。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建立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丰富宣传方式,推动当地特色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第三,当地要充分把历史文化和特色旅游经济产业结合起来,真正把体育项目推向旅游市场,提升竞争力,体现当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的特色。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民族体育运动会
为了充分激发武陵山片区各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当地需要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多种形式的民族体育运动会,激发群众的保护意识。第一,当地政府需要充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价值,不断搜集和保护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保留原有的节日本色,充分发挥社会的参与力量,建立现代化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第二,要针对当前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的现状,组织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运动,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最根本的是在原住民的地区,要保持保留原有的特色和本真,全面做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五)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空间布局
武陵山片区要制定长远的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规划,对原有的体育产业进行合理的整合,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一,要做好基础调研活动,对同质性的传统体育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实现集约化的发展,突出产业发展的特色。第二,明确区域功能分工,防止武陵山片区出现体育产业同质化发展的问题,针对不同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形成发展的规模效益,规避潜在的风险,充分发挥片区内体育资源的整合优势。第三,要坚持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则,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场域,丰富发展空间,促进体育与文化的融合,不断突破原有的发展瓶颈。当地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在保留原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延伸功能,提升内在的文化价值、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在进行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过程中,当地需要结合以往存在的问题,结合场域理论,制定科学的引导策略,从自然、社会、经济、教育的角度,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生态保护系统,构建体育文化生态圈,优化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空间布局,成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生态保护区,发挥传统体育项目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涛,王燕.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研究[J].民族学刊,2020,11(06):127-132+180-181.
[2]佟显峰.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05):61-64+69.
[3]唐强. 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8.
[4]李莹,董艳清.生态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8):71-72.
[5]王潇,杨宇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5):184-187.
[6]李林峰,王成科.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生态环境保护圈构建的理论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05):99-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