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蜀华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 056038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始普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对处于 发育中的中学生来说,起到了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和良好个性的作用,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教学探索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其自身各方各面的优点以及所展现出的教学效果,已经逐渐被教师所接受并广泛的进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以及技能。数学 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这也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沟通交流,在沟通过程当中从而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极少有沟通,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则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对于问题的疑惑,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注意到其他的思维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于团队的意识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独立、自主的“先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先学”就是指学生的结构化预习和独立完成问题评价—导读单。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够出彩的关键环节。没有这个前提,合作学习、交流研讨就是空的、无效的。许多数学课堂上,学生沉默不语、问题质量不高、成员之间不能形成共同研讨话题,都是与这有关。所以说,这种教学模式的“功 夫在课外”。所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是学生已经懂了的,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读书可以懂的,什么是学生读书后还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懂的。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发挥真正的效用。
二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其主要的教学形式,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所处地位更多的是引导的作用,而并不是直接的将所要教授的结论以及方法给予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答案。在开展合作教学时,数学教师需要准确的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在合作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不仅占据着领导的地位,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学生在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的给予指导以及解答,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教学方案时,教师也需要注重在小组内设置相关的考核以及评价,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在小组内部当中,教师可以将小组之间作为竞争个体,并设置一些教学问题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同时在组内也可以形成一种竞争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竞争。
三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科学合理的合作分工。在传统的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约束。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补充。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 性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问题,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采用前后位的坐法,便于灵活地调整成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包括组长、记录员、报告员、检查等,这些角色还可以适当调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了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确保每位学生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2.培养合作习惯、教给合作技能。从小加强学生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交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 习惯,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技能。合作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一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和发言要点;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小组成员。
3.教师要处理好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