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的古交市村庄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董宇
[导读] 摘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弊病不断显现,城乡二元制显著,城乡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天津城建大学  300380
        摘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弊病不断显现,城乡二元制显著,城乡贫富差距不断增大。为解决乡村发展困境,国家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分类推进乡村发展,为不同类型的村庄寻求切实的发展路径。本文选取山西省古交市为研究区域,依照乡村振兴规划中村庄分类发展的前提条件,顺应村庄发展的规律,将影响村庄发展的客观要素划分为区位条件要素、发展基础要素、资源禀赋要素,从这三方面出发,细化选取交通区位、行政驻地区位、城镇区位、村庄规模、产业支撑、文旅资源、生态地质条件等与村庄分类发展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以上要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建设用地;发展影响要素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但随之而来的弊病也不断显现,乡村地区的优化发展仍然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为落实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国家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1] 。”随着规划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提出了编制“一张蓝图”的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发展的专题研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选取山西省古交市为研究区域,分析村庄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与发展特征,并选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三方面发展影响要素,结合政策取向,对古交市村庄布局提出优化建议。
        2古交市村庄发展概况
        2.1古交市概况
        古交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域西部,地处吕梁山脉关帝山东麓与云中山南端的交汇处,是一座现代化工矿城市。市域内地形复杂,峰峦叠嶂,沟谷纵横,外围地势较高,中部地势低洼,形成盆地地貌。全市现辖3个镇、7个乡、116个村委会、387个自然村,4个街道办事处,56个居委会。城市整体布局具有明显的山地城市特点。据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古交市常住人口21.53万,其中城镇人口15.92万人,乡村人口5.6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95%。
        2.2古交市村庄布局特征
        古交市地处吕梁山主脉东翼地区,属于典型的山地地形,市域村庄建设用地主要有三种分布方式,团状分布于汾河沿线盆地、带状分布于市域南部三条沟谷中,其余零散分布于广大山区内,且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村庄用地规模差别较大。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称《三调》)显示,古交市现状村庄建设用地总数为3353.94公顷,人均村庄建设用地597.85平方米,人均指标极高。这表明了古交市农村人口在向城镇聚集、城镇化率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对村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缺乏有效管理,存在用地粗放、村庄空置、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
        杜婉婷、李淑杰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道路、行政驻地区位在时间维度上对村庄的面积变化有明确的影响[2]。商桐、杜臣昌等人则证明了自然环境要素对村庄分布的影响规律[3]。故本文将选取分析切合古交市实际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思想的村庄发展影响要素,并提出布局优化策略。
        3古交市村庄发展影响要素综合分析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关要求,笔者将影响村庄发展的要素划分为区位条件要素、发展基础要素、资源禀赋要素三个大类,包含共计7个对村庄发展方向及存续价值有指引意义的具体影响要素,通过对各影响要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提出对古交市未来村庄发展的分类指引及布局建议。
        3.1区位条件要素
        3.1.1交通区位
        交通便捷程度对村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与公路距离代表了农村居民出行的时间成本,农村居民点应布局在公路可以到达的位置。由表2数据可得知,75%以上的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在距公路500米以内的范围,距离公路超过1500米的村庄建设用地不足5%,这种分布特征符合村庄布局的一般规律。考虑到古交市地形的特殊性,建议与公路超过1000米的农村居民点逐步搬迁腾退,腾退用地以生态保护为主,不做建设用途。如属规划重点村庄或有具体原因无法拆除的,应尽量修建等级公路,改善其交通可达性。
        3.1.2行政驻地区位
        乡镇的行政驻地往往拥有更加完善的服务设施,与行政驻地的距离更近,意味着农村居民更容易获取高质量服务。由表3可看出古交市仅有不到30%的村庄分布在距离行政驻地1千米范围内,而距离行政驻地4千米以上的村庄比例高达36.46%,1千米至2千米的范围内则有35%左右的村庄。
        考虑到农村与城镇的设施布局差异,以上数据可以表明大部分古交市农村居获取功能导向的高等级服务具有一定的难度,故提出未来可考虑选取部分发展基础较好、规模优势明显的村庄作为集聚型中心村庄,配备等级较高的功能导向服务设施,例如:医疗机构、商业服务机构等,在服务功能上与行政驻地、基层村服务设施共同构成乡村三级服务设施体系,并带动周边基层村庄发展。
        3.1.3城镇区位
        表4数据显示,古交市接近50%农村建设用地分布在距离城镇2000米以内的位置,且与城镇联系比较紧密的部分村庄已经与城镇建设用地集中连片发展,风貌也趋向统一,这体现出了城镇对于农村人口及用地的吸引转化作用。而问题表现在,农村人口被吸引进入城市,村庄用地并没有腾退,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是导致人均村庄建设用地激增的原因之一。这类村庄虽与城镇联系紧密,但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均与城镇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考虑未来将其部分划入城镇开发边界,与城镇融合发展,部分改造其基础服务设施及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承接城镇外溢功能。
        3.2发展基础要素
        3.2.1村庄规模
       
       
       
        村庄规模数据来源为《三调》中城镇村属性203村庄建设用地。根据分布特征将村庄用地规模划分为4个规模区间。由表5可以看出古交市规模在<10公顷和10-30公顷两个区间的村庄数量较多,数量占总比达到85%以上;而10-30公顷和30-100公顷两个区间占总规模比例较高,到70%以上。规模>100公顷的3个村庄(姬家庄、高升、炉峪口)面积远超<10公顷的40个村庄的面积总和。
        这些特征表明,古交市村庄规模的分布极不平衡,少数区位及矿藏条件较好的村庄规模庞大,有些已与城镇集中连片,未来可与城镇融合发展,地理位置较远的可作为乡镇级中心村庄发展,带动周边村庄集聚发展;而相对偏远、地形条件较差的村庄,规模很小,农村居民的生活服务水平缺乏保障,这类村庄可结合自身特色、资源禀赋等内生动力,重点发展特色产业或旅游服务,其他缺乏动力且不具备存续价值的村庄,考虑将其逐步撤并迁出,恢复其用地生态涵养功能。
        3.2.2产业支撑
        产业用地规模可表征村庄产业发展情况,《三调》数据显示,古交市共有94个行政村现存产业用地。由表6可知,古交市村庄产业用地分布比较集中,产业用地规模超过10公顷的26个村庄,规模占总比超过84%,与村庄建设用地分布规律相统一,而这些村庄主要集中在城镇周边或地下矿藏丰富的地区,发展产业多为工矿业,以资源要素以及劳动力要素为导向,其他规模较小、资源不足村庄难以效仿模式。
        近年来古交市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结合古交市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休闲康养产业,依靠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这是古交市区位偏远、规模较小、发展滞后的山区村庄振兴的重要道路。
       
       
        3.3资源禀赋要素
        3.3.1文旅资源
        古交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16处,县级文保单位33处,以古寺庙、古遗址、红色旧址为主,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旅游资源以遗址、古迹、自然景观及休闲度假园区为主,但除少数自然景区及度假园区具备一定规模外,其余多数旅游资源为零散分布状态,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建议未来对境内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整的村庄,加以重点保护,完善基础设施,争创传统村落或历史文化名村;针对境内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村庄,妥善整合开发,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落,或与自然景区联动发展,打造旅游线路,将村庄与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结合,带动村庄经济发展与人居建设。
        3.3.2生态保护红线
        古交市全域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共计32880.85公顷,集中分布于北部及南部山区。据笔者统计,古交市生态红线覆盖村庄为63个,其中10个村庄生态保护红线覆盖面积超过1000公顷,这些村庄多分布于自然保护地周边,生态本底条件较好,但多数村庄地形条件较差,并不适宜农村生产生活及建设活动,未来考虑将其逐步迁出原址,恢复现有用地的生态涵养功能,特殊情况不能迁出的,完善其生活服务设施,但仅允许必要的开发生产活动。
        经过将生态保护红线与村庄建设用地比对分析,古交市有油房坪、陈家社、宋家庄三处行政村建设用地与生态保护红线明显冲突,应做搬迁处理或改变其现有村庄布局,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并限制其影响生态保护的开发建设活动。
        3.3.3地质条件
       
        古交市地处山区,地质环境较差,地质灾害多发。据古交市地质灾害调查空间数据库显示,古交市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由于大型煤矿主要分布在汾河沿线的嘉乐泉乡、梭峪乡、镇城底镇、河口镇以及四个街道,经过多年采挖,这些区域地质条件薄弱,故地质灾害高危区集中于此。该地区村庄建议逐步进行搬迁,或勘明地质条件后,选取相对条件较好的村庄集中建设。其他区域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村庄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应限制对山体的开发程度,安全发展,对村庄搬迁撤并不做要求。
        4结语
        古交市村庄的分布广、发展类型多样、现状情况复杂,村庄发展的驱动要素也多元化、复杂化,其村庄布局优化应结合其发展现实情况,考虑多种驱动要素,进行综合评价。本次研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相关要求以对村庄分类发展引导为抓手,对影响村庄发展的要素进行分析,并简要提出引导建议,为古交市国土空间规划及乡村发展专项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02.
        [2]杜婉婷,李淑杰,黄梦佳,曹竞文,齐鲁.珲春市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9,40(01):35-40+67.
        [3]商桐. 基于自然环境要素评价的村庄布局优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 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70-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