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张钰妹
甘肃庆阳 环县第五中学 745700
一、教材
《黄鹤楼》,是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二篇。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古代诗文中歌咏山水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二、 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基础,一方面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诗歌的初步欣赏,另一方面,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声音(朗读和吟唱)来体现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得吟诵者得语文,吟诵是诗词学习的有效途径,据此及初二学生的学情特点,笔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悲凉惆怅的情感(重点)。
2.感受诗歌超凡的立意,浑成的气象及音韵美(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悲凉惆怅的情感。
难点:尝试吟诵,感受诗歌超凡的立意,浑成的气象及音韵美。
四、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如下:在听读和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对诗歌形成整体上的认知。接着,结合课下注释及资料,多层面探讨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尝试吟唱,来体会诗人仕途不遂的失意及浓郁的乡愁。最后,背诵全诗。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宋·严羽《沧浪诗话》有言:“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连“诗仙”李白游黄鹤楼时也感慨“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的诗就是《黄鹤楼》,可见其魅力之大,今天我们来感受这首诗的精妙。
(二)吟诵感知
1.听读。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教师多媒体出示朗读符号批注范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及简单批注法写朗读脚本,为下面三个活动做准备,如着重号表示重音,用喜欢的颜色圈出景物,用波浪线划出修饰词等。此活动目的使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体会意境美和情感美。
黄鹤楼
唐.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自读。学生根据自己批注的内容及老师的点拨来诵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要求吐字清晰流畅,发音标准,声音洪亮,情感充沛,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形象感。
3.互读互评,体悟情感,感知内容。二人小组分为两步骤互读互评,第一步从朗读技巧入手来体悟作者情感;结合资料链接从诗歌的节奏、重读、语调、语气等角度点评。第二步,通过朗诵来理解诗歌内容,结合课下注释及资料链链接,一人一句分角色赏读。教师巡查,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此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合作中进一步掌握朗读技巧,在反复朗读和切磋中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以此不断提升诗词鉴赏能力,培养通过朗读诗词来感悟作者情感的习惯,训练学生结合所给资料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活动之前,老师做出示范,并幻灯片出示,以期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苹果”。
(1)朗读技巧,两人一组互读互评。
结合下面链接,从诗歌的节奏、重读、语调、语气等角度点评。
作者档案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朝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写作背景
据考证崔颢开元十一年进士及第前曾游于东西二京求宦无成,而作东南游,本诗作于南行途中。(见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205页)黄鹤楼因其所在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王子安乘坐黄鹤过此地(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观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鹦鹉洲:在今汉阳西南江中。汉处士祢衡曾于此作《鹦鹉赋》,后为黄祖所杀,葬于此,故得名。
例:(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驻足高楼,触景生情联想到仙人驾鹤西去的传说,宜读出人去楼空的惆怅和孤寂。“昔人”一词应读出渴慕和敬重感。“已乘”、“去”三个字要读出遗憾。 “黄鹤”一词反复出现,旨在强调和突出诗人内心的愤懑和孤独。要读出重章叠句的韵律美。“空”是诗眼,应重读。“楼”是韵脚,宜拉长,读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和失落感。此联的平仄为l - l - - l l ,l l - - - l - 。
(2)理解内容,两人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及资料链链接分析诗歌内容。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王子安早已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离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承接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掩埋狂士的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4.吟唱。
学生先根据诗词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尝试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吟唱这首诗。然后,教师示范吟唱,学生跟唱。此活动可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三)小结
本节课,通过反复朗读和吟唱,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的主旨:描写作者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感受了诗歌超凡的立意,浑成的气象及和谐音韵美。这种方法就是吟诵法,它是学习、欣赏、创作古体诗文的最佳方法,是培养君子之风的有效捷径。同学们,有兴趣还可在课余尝试诗歌的创作,下面是我教授本文时有感而作的一首律诗,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文昌阁
——教《黄鹤楼》有感而作
文昌阁中众仙游,仙去阁空江自流。
演武场上旗鼓偃,宋塔绕郭云悠悠。
松柏葳蕤映忠骨,英气凛然福千寿。
人生如梦几度秋,天地共存死不朽。?
本环节旨在回顾总结,强调吟诵法的重要性,通过教师习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