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合 共育英才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刘晶
[导读]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

        刘晶
        黑龙江省拜泉县文化小学   164700   
        摘要:从古至今,教育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家庭和教育能否很好的配合,一直都是是否能够更好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前提,不过教育进行千年,特别是基础教育,家校分离的情况尤为严重,本文针对这些现象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几点见解,期待改变现状。
        关键词:现状分析;原因分析;见解;家校共育
        俗语曾说,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不易折。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个人能够轻易完成的。就好比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作为学习之初,更多的时候是不被家长和社会所不重视的,故而缺少家长的配合,欠缺家庭的参与,基础教育学段的老师,就好比在演一场独角戏,演员只有老师一个人,感动了自己却无法收获观众的掌声。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学段教师,也深深感受到教育现状面临的诸多无奈。
        1、教育现状
        低年级学生从家庭步入校园,不同于幼儿园时期的“保姆式”教育阶段,他们正式进入了需要独立完成在校学习和生活模式,很多问题随之暴漏出来。有些孩子自理能力仍然欠缺;有些孩子仍然处在“唯我独尊”模式中没被解锁;有些孩子自控能力极差,上课听讲困难,下课不愿意再回到教室。回到家后,社会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诱惑走近孩子的生活,他们从小就觉得学习是最枯燥的事情,我的孩子曾经说过,他们觉得如果看手机时间一会儿就过,写作业时间无限拉长。所以兴趣的转移让他们更沉迷于许多于身心无益的事情,而家长对这些孩子也无从下手,让教育更难进行。
        很多孩子在家庭中是什么样子的,作为教师不清楚,孩子在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家长也不清楚,很多时候,学校和家长的沟通纽带就是孩子。老师问孩子父母对于很多事情的意见,父母问孩子老师在学校对于孩子很多教育的行为,从孩子的也许表述不详尽的语言中去揣测两方的想法,进而想着自己接下来要如何教育孩子,也许完全和实际脱离,让教育成为了空中楼阁,知道有问题,但是谁也够不到那个关键在哪里,我们都那么看着,无从下手。
        2、分析原因
        从不同家庭走出来的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日形成的,甚至他们很多行为都可能折射着家庭的影子,更有甚者是家庭、甚至是学校给“惯”出来的。甚至很多父母看不出孩子这样有什么问题,他们可能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的孩子这样做反而就是一种正确的表现。
        大部分时候,很多家长想的是自己孩子,只要学习了,很多问题不用过于在意,老师可能在学校教育,却没有跟家长很好的沟通,两方就像处在两个不同战壕里的士兵,各自为营、孤军奋战。
        当然很多时候家长和学校也会去沟通,不过大家的重点似乎都是放在“成绩”两个字上,我平时接到的家长信息和电话最多的时候就是出成绩的那两天。其实学校培养的并不是学霸,而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重点的偏颇让联合收效甚微。当然这样的家长在低年级中也并不是多数。
        低年级的家长,似乎关注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孩子在学校一天只要蹦蹦跳跳的出来,快快乐乐的回家,他们觉得这一天就是美好的一天。

他们在学校表现的如何了,是否有什么理解不了的问题,老师是否对于他们的很多行为进行了批评和指导,很多家长是不会过问的,他们想的是,如果有问题的话老师会联系他们的,所以没有接到老师电话,那么就是相安无事,既然相安无事,就不要没事找事。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持续性不好,有问题了说一说,没问题了就天各一方,等到问题积累多了,反而不知道从何处理起了。
        当然有些家长对于教育孩子一味的暴力模式,也多少束缚了教师和家长沟通的脚步。
        3、改善办法
        家校联合,共同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我们从来都是期望能够达成共育,让教育收获最大的成果,朝着积极有效的模式稳步前进。
        虽然想要家校共育是一个难题,但是这个难题一直不是今天才被发现的,这是一个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很多的专家在多年以前就研究过,也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未成年教育中一个大比重的存在,而家庭坏境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会直接影响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
        未成年人,特别是我所接触的小学低年级学段学生,他们带着家庭的影子,却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道德素养的建成就是在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下逐渐形成的,他们能够变成什么样的人,就取决于他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类型的教育,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既然知道重要性,作为学校就不能闭门造车,应该集思广益,更多的借鉴前人优秀的教育理念,加入自身实际情况,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加以运用,更好的达到家校联合目的。
        既然学生进入校园后,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他们的生活重心从家庭已经转移到了学校,所以学校如能更好的引导家长参与进来,才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作为班主任,更应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更多的和家长进行沟通,到学生家里去,了解实际情况,建立德育档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家长共同参与,让家长更好的融入到学校的教育当中。
        其实家校联合的教育,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教育,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近学校正在进行禁毒教育,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禁毒这个词怎么能和低年级这些连毒品都不认识的孩子扯上关系。一个是现在毒贩的魔爪已经开始伸向这些懵懂无知的孩子,他们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如果他们出什么事,家长可能倾家荡产也不会让孩子出事。再有,现在青少年的犯罪年龄在逐年降低,学生的生活很单纯,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还有很多学生他们在家和在学校总有不同的样子,为了将这些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拼凑完整,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就尤为重要。任何学生的任何行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能够在问题的萌芽状态就发现并制止,相信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挽救很多幸福的家庭。
        当然了,我们知道问题,我们也要掌握方法。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更好的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利用更多的现代化手段,更好的沟通与交流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既然要达到共育目的,日常沟通必不可少,如何更好、更有效的沟通,就是老师的必修课了,让家长明白这么做的好在哪里,让他们积极配合,两方及时的沟通,才能更有效的完成既定目标。
        家校联合从来都不是一个话题,也不是纸上的教育,这是一个需要真正应该被落到实处的教育模式,它可能见效缓慢,却不能轻言放弃,相信坚持必有回响,努力终会成功。愿我们家校成功联合,共育英才遍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杨敏《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家校共育》
3、唐红松《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