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貌规划设计中乡土元素的运用研究 谢丽红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谢丽红
[导读] 摘要:乡土元素是体现乡村地域特色的符号和材料,是保持乡村特色的重要载体。
        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玉林  537000
        摘要:乡土元素是体现乡村地域特色的符号和材料,是保持乡村特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大量的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对乡村地方元素的滥用、忽视和认知研究缺失等现象,导致乡村景观的混乱和特色的缺失。针对这些问题,具体阐述了乡土元素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以期为其他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乡村风貌;规划设计;乡土元素;运用
        在中国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也在潜行中受到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影响。在越来越多的村庄里,田园风光已经难觅踪影,传统房屋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广场和自建建筑。重塑乡村的记忆,在乡村逐渐消失的乡村中传承乡村习俗,成为乡村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乡土元素在乡村风貌规划中的运用问题
        1.1乡土元素滥用,乡村风貌混乱
        近年来,由于农村建设热情的提高,农村新建建筑的数量也很大,很多设计也考虑了将农村元素融入到乡村风格的建设中。然而,一些规划设计盲目复制其他村庄,新建筑或环境滥用当地元素的各种类型和风格,没有考虑与原有乡村景观的协调和融合,导致村庄环境和建筑风格混乱,不同时期的风格是混合的,缺乏完整性。
        1.2忽略乡土元素,乡村特色缺失
        我国各地开展的“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乡村环境改善”等行动,更有把乡村建设作为一种标准化产品。拆除传统的院落,建造统一的房屋,改造现有建筑立面采用一套模块化平面,传统风格与现代技术大致堆叠等,忽略了对当地乡土元素的挖掘,导致乡村特色缺失,传统乡土文化不可持续。例如,在江南的村落里,大部分的建筑都是模仿徽州建筑风格的白墙黑瓦。特色越来越缺乏,乡村风格逐渐模式化、同质化。
        1.3缺乏对乡土元素的认知与研究
        农村规划学科建设滞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和强调城乡的思想导致了农村规划研究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大多数村庄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许多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缺乏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将对未来乡村元素的应用产生负面影响。
        2乡土元素的内容与分类
        乡土元素是指能够反映当地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的地方和传统材料或事件。对地方元素进行整理和总结,以便于提取特色精华,并应用于乡村规划设计。根据自然元素的表现形式,自然元素可分为物质元素和非物质元素两类。
        2.1物质性乡土元素
        乡土物质要素可分为乡土自然要素和乡土人为要素。乡土自然元素是指未经过加工的自然材料,如乡村地形、水文、气候、原生植被、乡村色彩等。这些自然元素构成了一个村庄独特的地域特征,是村庄规划首先要尊重的基础,不应该轻易改变。人工乡土元素是指经过人工创造或改造的物质类型,是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活动的产物,如村落纹样、乡村建筑、生产工具、手工艺等。这些人工元素对村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充分体现当地的生活和文化特征,通常是一个村落的重要标志。
        2.2非物质性乡土元素
        非物质的地方元素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中存在的特殊文化、习俗、生产生活方式,或重要的历史事件、典故等,影响村民的思维、精神和行为模式。这种地方元素虽然是无形的,但却能为乡村增添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如傣族村落的泼水节习俗、有宗教信仰村落的宗教活动等,在村落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和利用这些元素,并将其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乡土元素融入乡村建设的意义
        乡土元素包括乡土建筑结构、乡土材料、乡土施工技术。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地方元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要求设计师对设计的每一个村庄都有深入的了解,整合其山川河流,用其当地的材料来承载其怀旧和民俗风情。因此,在乡村建设中强调地方要素的整合。一是在形式上与山水相融合,提升乡村景观的审美价值;其次,建筑材料的本土化可以更好地平衡环境与生态;最重要的是,通过能源的有效设计,承载乡村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往往可以发挥村庄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凸显怀旧记忆、放大村落文化价值、增加村落吸引力的重要引擎。
        4乡土元素在乡村风貌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目前的乡村景观建设大多是对现有村落进行更新。因此,施工时一定不要进行大规模拆除和大规模施工,而是需要精确定位,让有限的施工达到效果最大化。
        4.1乡土元素在乡村风貌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遵循保护原貌的原则,在尊重乡村自然和乡土元素的基础上,保护乡村生态格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然后根据农村的发展和村民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二是协调原则。各种地方元素的表达要协调统一。当一些当地的材料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时,应该与现代工艺或新材料相结合,优势互补,真正将当地的元素融入乡村。村庄有着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当地材料。应优先考虑农村建筑使用的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后是因地制宜,尊重乡村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生产生活习惯,挖掘每个村庄独特的地方元素,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他村庄,以体现一个村庄的地域特色的原则。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4.2乡土元素在建筑立面风貌改造中的运用
        乡村建筑的立面是构成乡村街道风格的最重要元素,直接影响着乡村街道的整体性和审美性。因此,乡村建筑立面改造最重要的是注重整体性,因地制宜。整体建筑风格协调统一,体现地方特色。现代乡村住宅的立面改造通过提取传统建筑的建筑符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有效地提升乡村风格。此外,《地方元素》中人为的、无形的地方元素是主要的发掘对象。特别要注意发掘村里现存的旧建筑。这些建筑通常保留了许多传统元素,如屋顶形式、墙体材料、建筑色彩等。将这些传统乡村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确定立面改造方案。
        4.3乡土元素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乡村景观环境也是乡村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景观环境的建设既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体现乡村风情、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村内景观环境的设计首先要保护当地自然元素的原貌和格局。如村落在地形、地貌、水系等方面具有地域性,在设计中应突出地域性,与村落住区形成良好的空间关系。村落内部的景观环境设计主要体现在村落入口空间、公共空间、景观节点、街道、庭院的建设上。与城市景观不同的是,乡村景观应该是小规模的,小规模的,形式自由的,带有强烈的乡村色彩,让人置身于乡村景观之中,引起乡愁。以村落中的古树、古井、历史遗址、风俗习惯等各种地方元素为主题,创造景观空间。在细部材料的运用上,可以取当地的材料,选用村里最常见的材料,如红砖、瓦片、竹子等,将景观与村落融为一体,勾勒出乡村质朴自然的风貌。
        总之,乡村景观规划的精髓在于展示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人文元素。将乡村元素融入到乡村景观建设中,既能保留原有的乡村景观,保留乡愁,又能保护和弘扬传统的乡村文化。改善乡村风貌可以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为发展农村产业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给村民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生态宜居”、“乡村文明”,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蒋纯龙.乡村风貌提升改造项目中的一体化设计——以江门市潮连岛芝山村项目为例[J].城市住宅,2021,28(02):34-38.
        [2]陈怡瑄,李瑞君.地域特色乡村风貌的类型解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2(02):78-80.
        [3]刘启明.传统建筑材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设计,2021,3(01):54-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