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规划策略 邱见波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邱见波
[导读]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小镇发展迅猛,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且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新业态形式下的旅游迎合着人们的乡村情怀,乡村旅游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发展城镇化改革的主要动力。
        杭州华清设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2300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小镇发展迅猛,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且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新业态形式下的旅游迎合着人们的乡村情怀,乡村旅游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发展城镇化改革的主要动力。据统计,在2020年中国的乡村城镇化率已经不低于60%,面对着宏观经济大环境和乡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政府也喊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口号,乡村旅游已成为了大势所趋。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策略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从表面看,乡村旅游指的是在乡村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由于乡村旅游围绕乡村开展,所以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风土民情、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村人日常的生活都会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乡村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以乡村旅游大多会围绕现代农业展开,这种旅游活动向人们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同时借助旅游开发活动,古村风貌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乡村旅游的重点是观赏古村风貌,所以这对旅游规划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旅游管理部门认真做好规划,最大限度保护古村风貌,全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农村居民的收入。
        2乡村旅游规划的原则
        空间规划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要素出发。首先,区域规划。区域指农田、水域、建筑等大片区域型景观,这些区域共同构成古村的机理,以水域景观为例,常见的规划措施为控制沿岸建设、河道池塘垃圾清理、临水废弃建筑拆除、临水植物景观建设,兴建起必要的生态型环境观景设施、游览步道。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下,疏通古村内的水系,形成环村型活水景观。其次,边缘规划。边缘指过境公路的沿线景观和水岸景观,拆除边缘的废弃建筑之后,改造优化道路沿线的民居建筑,可以形成统一连续的建筑型景观,还可以在边缘处设计餐饮、购物等商店,形成商品游览休闲一条街。最后,标志规划。标志指可以有效区分其他古村的标志性景观,例如可以积极凸显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门楼、寺庙型建筑。如果没有标志建筑,需要以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行设计;如果已经带有标志性的建筑,则需要强化周边环境的管理,加强细节方面的装饰,以形成标志性的景观村落。
        3传统乡村的规划问题
        3.1设计规划不科学
        传统乡村的规划设计上,设计人员没有从大局方向考虑或者是考虑不周全,在规划过程中渗入自己的主观因素较多,没有从乡村的地理位置、发展产业、保护原生态等角度出发,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损失。
        3.2风格特色不统一
        美丽乡村在建造过程中,由于建设周期较长,领导换届管理的问题导致原有规划方案的变更;另外,很多农村居民在建造自己房屋的时候,没有考虑乡村的整体风格,未能把控好农村的文化底蕴,农村的产业与规划没有有效地结合,房屋样式各不相同,建筑风格繁杂混乱,地方特色不明显,失去了乡村的独特风格和整体面貌的韵律美感。
        3.3文化产业不明显
        在现阶段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多都是不合格、不达标的,因为它们只是简单地粉刷地外观、点缀了亮丽的装饰品,但从根本上没有彰显出一个乡村的明显特色,整体的文化涵义没有完全展现出来,这样外观式地发展并不是一条长久发展之路。就其原因分析主要是:一乡村的农业发展没有纳入到整体规划当中,单纯靠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美丽新乡村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二是规划设计中没有融合乡村的传统文化,只有加强了乡村的文化特色,才能让美丽乡村充满活力,魅力四射。


        4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策略
        4.1加大美丽乡村的文化底蕴
        所有的建设都在于文化核心,它取决于当前中国的政治策略和经济发展水平,美丽乡村的建设也脱离不了文化的作用,文化是具有多样性的,它根据乡村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个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乡村占据着中国绝大部分的自然资源,乡村之间的文化差异化也较为突出,促使着中国美丽乡村得到更好地建设发展。乡村规划设计者在建设新乡村的时候,着重考察当地乡村的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再根据其乡村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来规划设计乡村的整体风格,吸收外来旅游者前来参观,从而进一步以文化特色来推动乡村的农业产业链。
        4.2依照地形地貌整体布局
        打破传统乡村的建造模式,规划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新乡村。在整体规划和布局过程中,充分考察乡村的地貌特征、农村居民的大致分布,全面嵌入农作物、绿色生态环境、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统筹规划布局社会主义新乡村,充分考虑固定的地理位置和自身具有的文化特色,打造出别具心裁的生态新乡村。
        4.3积极征询搞好动员工作
        美丽新乡村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大工程,除了要得到政府的物力、人力的大力支持以外,还需要当地农村居民达成共识,它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大工程,它是要给农村居民融入先进理念,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深化他们的思想工作,开拓他们的眼界视野,这些概念的灌输有赖于当地相关县乡镇级干部的动员。为了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力度,领导层面要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农村居民的主动作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美丽乡村的协调发展。此外,相关县乡镇级干部在建设前,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走入农村、贴近村民,全面开展深入调查,了解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村民的实际所需,结合专家意见和建议,努力为打造美丽乡村奠定扎实基础。
        4.4全面完善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政府要考虑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乡村道路顺畅、地下排水功能齐全、农村采暖管道的铺设,这些基础设施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完成。要想城市和乡村之间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步调一致,就得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建。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保护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守住村民熟悉的自然风貌,留住那份美丽的“乡愁”。关注以人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关注生态的美丽乡村建设,不走先破坏后保护的旧路,统筹、协调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规划之间的关系,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必将大放异彩。
        4.5保护自然生态
        乡村自然景观包含的事物非常丰富,如平原、山地、林地、草原、森林、湿地、河川等。在规划设计乡村旅游景观时,应重点保护乡村自然景观,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避免开发区域与生态敏感区域产生冲突。如规划设计生态林时,应合理控制周边建筑高度,避免出现景观与建筑物不平衡的现象。乡村田园建设应基于生态文明开发视域,保持田园的自然风貌,避免对乡村田园进行刻意修改。乡村景观设计不能大面积砍伐树木植被,可小范围进行修剪。
        5结语
        望得见山,亦看得见水,打造美丽新乡村旨在不仅是让人类回归最初的绿色环境,更是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使人类与大自然成为生命共同体,为人们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人类的生活,开创富裕的生产发展之路,这既是几千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21新世纪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总而言之,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农村开发进程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好的建设条件,因此,加强美丽乡村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范波.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N].四川日报,2017-06-16(005).
        [2]张邦宇,冯埠森.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旅游规划一以长沙市成功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8(15):95-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