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及其对策 高永胜1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高永胜1 李国芳2
[导读] 摘要:由于海绵城市理念相对较新,其理念与城市建设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也十分契合,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海绵城市的开发理念。
        1.身份证号码:1501221981****2532;2.身份证号码:1526311993****2429
        摘要:由于海绵城市理念相对较新,其理念与城市建设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也十分契合,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海绵城市的开发理念。因此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人文、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和目标需求,坚持因地制宜、个性化设计的城市规划原则,避免生搬硬套、完全复制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理念。
        关键词:海绵城市;现状;应用原则;建议及对策
        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面貌的日益变化,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水资源短缺等相关问题。城市在一些恶劣天气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干旱、内涝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会影响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是在城市建设进程中逐步兴起的一种新型理念,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引导城市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1海绵城市理念在现代化城市规划中的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是基于城市给水排水系统传统建设下,提出的蓄水-净水-再释放利用的新型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开发,在不大兴土木重建地下排水管网、尽量减少投资,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的同时,达到改善城市水系统、水环境的目标。海绵城市的本质是转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用新型理念实现资源环境与城市协调发展。通过调研对比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实际应用典型案例发现,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因地制宜
        很多学者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喜欢借鉴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但是这些国家本身的地下排水设施就修的相当不错,且具体的气候也与我国差异很大。同样,我国的各个城市也有自己特点,海绵城市建设中也应考虑每个城市的具体需求和城市特点,根据城市人文、地理、经济、水环境保护情况以及当地城市内涝防治具体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对城市进行个性化规划设计,合理地开发建设海绵城市。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用雨水花园、植物沟、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下沉式绿地和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在植被物种选择上,应选择耐淹植物,避免因较长时间泡水而影响其生长,同时绿地设计时要注意物种搭配,选择适合生长在一起的植物群组,从而达到更加稳定的绿色基础设计,利于水体净化和蓄存功能。
        1.2定量与定性规划相结合
        目前海绵城市设计大多体现在定性规划设计方面,如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计的选择,绿地植被的选择等。但有时这些定性探讨不足以支撑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践行,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准确执行。现阶段借助MIKE系列软件对河道及城市管网系统进行模拟,水文的定量分析已经比较成熟,其中包括:各地块设计的最大降雨量及流向;在多种拟定“海绵城市”方案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择优评价方案可行性;在数值模拟的指导下做具体的城市规划个性化设计。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设需要定量与定性规划相结合。
        1.3重视生态安全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生态保护问题。因此低影响开发、自排水系统成为“海绵城市”理念在改造城市中的首选,目的是解决雨季排水困难引起的城市内涝及旱季供水不足导致缺水等问题。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保证海绵城市建设中管网等基本工程设施与传统市政设施相配套,确保相应工程措施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行相衔接。同时,严格控制雨水与自来水分流、雨污分流,避免水污染,保证市政生活用水安全。同时尽可能地净化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水安全问题。
        1.4遵循经济效益原则
        在工程建设中,经济效益是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点问题,在设计过程中,经过各个方案成本、效益多指标多角度的对比分析,选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方案,经济效益关系到项目的立项与否。

那么同样,海绵城市高昂的建设成本,引发了一个思考,若每年均摊在项目上的年费用(即年折旧费和年运行费之和)高于改造城市前每年的损失值,那么是否还继续坚持建设海绵城市,这也是未来值得思考的问题,相信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国内众多城市改造中的实际应用,会得到一个较好的解答。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对策
        2.1不断完善海绵城市的建设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海绵城市的建设同样也需要完备的城市建设机制,一个良好的建设机制能够保证各个环节的有序运行。建设良好的机制需要各方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和相互协调,决策者应该考虑全面、深谋远虑,参与者应该积极参与、实地调研。只有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不断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提高各个部门间的工作效率,才能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应当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从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城市中不同阶层居民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让民众为城市的建设建言献策。
        2.2加强城市中海绵体的建设
        海绵体的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想统筹好城市规划,就要重视海绵体的建设。当前虽然我国城市的商业开发如火如荼,但政府应从城市的长久发展考虑,在发展商业的时候应当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编制详细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前规划好要预留的土地以及资源。可以通过微地形调节的方式,在阴雨天气先将雨水集中,将水分为不同的地面和路面分别铺设透水性材料,将雨水渗透到地表,实现地下水的分流。各城市应当考虑到其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城市的建设标准,深入研究建设海绵城市的技术系统。
        2.3增强社会公共认同感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但是因为居民大多已经习惯了城市现有发展模式,对新鲜的事物心理上存在着防备心理,思想较保守,这会影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此外,海绵民众对于海绵城市的了解甚少,不能理解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建设意义以及建设途径等。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帮助群众了解海绵城市的建设,从而得到尊重的支持以及理解,让群众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政府在宣传讲解的过程中,要让百姓意识到水资源循环的重要性,这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4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
        我国很多城市市政道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面临较大暴雨天气时,降排水能力不足,会产生城市内涝问题。我国一般采用道路两旁设绿化带来应对道路积水的问题,但是很多道路设计时并没有规划足够宽的绿化带,因此很难解决城市道路积水的问题。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道路规划满足交通的基本功能以外,应结合城市排水防洪系统、自来水管网系统、城市绿地等专项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合理选择路网结构模式,最终确定道路的功能和规划。
        3结语
        海绵城市概念内涵在持续发展之中,创建中国独树一帜的海绵城市理念、标准、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的内涵和意义,根据我国城市特点,提出了因地制宜个性化规划设计、定量与定性规划相结合、重视生态安全及遵循经济效益等原则。论述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排水防涝水安全系统、雨水径流水质管理生态系统、城市道路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城市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柯善北.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华建设,2017(11):6-7.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41(3):1-7.
        [3]张书函.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2015(1):26-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