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人文性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   作者:朱辉
[导读] 从教20年,换了轮教材,可是无论怎样删减

        朱辉
        黑龙江农垦佳木斯学校
        从教20年,换了轮教材,可是无论怎样删减,鲁迅的文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鲁迅始终都是出场率最高的作者。无论是大教育家孔子,还是亚对孟子,无论是安徒生还是托而斯泰,无论是老舍还是巴金,似乎在教材的适用性里总是和鲁迅没办法比。刚教书的时候我总是在自我怀疑里讲鲁迅,总是带点批判的理解鲁迅,可教书的年头越多,我越发现,鲁迅的作品魅力像陈年佳酿一样,越品越香。鲁迅作品里的人文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悟越深。不得不承认,鲁迅之所以是鲁迅,鲁迅他就是鲁迅。
一、作品中的爱国情;
        在初中的语文教材里,先后曾收录了《朝花夕拾》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野草》里的《雪》、《风筝》《呐喊》里《孔乙已》、《《社戏》;《华盖集》里的《纪念刘和珍君》。这些作品我们都非常熟悉,有些段落成为了我们学习各类文体的范文,成了我们阅读解题时的参考,其时我觉得充溢在文字背后的情感更应该是我们深入挖掘的。
        细细品读,鲁迅的每一篇文章里都有着满满的爱国情。无论是百草园带给他的快乐,还是三味书屋带给他的不悦,他在这个作品里本质上是怀念曾经的这段经历的。怀念本身不牵强的说,就是他对这段经历带给他后来作品及其认知的财富,而这些财富的源头就是他对国家的深厚感情。无忧无虑,快乐自在这是那个时期并不富饶的国带给他的收获,即使他在个人收获的背后还有深深的思考和不解,甚至有点责备的意思,但是我们从作品中完全看得到在百草园里的这个孩子的经历,是让人羡慕的,让人开心的,是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的,是一个健康的人格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和条件。所以断砖才会被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翻来翻云,似乎想找到斑蝥,即使找不到,找到一只蚯蚓也是可以乐半天的。这样的文化传承里,一个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园的概念就在里面了。
        还有鲁迅在文章中不只一次说到私塾,讲到私塾文化,不得不说私塾文化有点死板,有点教条,不够生动灵活,甚至有些地方泯灭了孩子的天性,但是反过来讲,也正是这样教条的私塾,才得以出现一个又一个的宿儒。那么反观鲁迅文章里提到的私塾,我们在解读其怨气的同时,也应该读出感激。因为我认为,如果不这是的传统教育,就不会出现鲁迅所特有的文言与白话交织的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魅力也会弱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在讲这个文化,讲这个形式,只不过,先生自己也许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把这样隐隐的情感当作表面文章来写,用表面的文字直接写我爱我国罢了。
        刘和珍君与藤野的爱国情明显的不需多言。作为那个时代的作家,鲁迅的爱不是小情调,他其实爱的很高调。我爱国,爱就随时准备付出代价,我的国弱,我难过,我惭愧,我替不爱的人脸红,悲愤,甚至于谴责。而对于爱国者,鲁迅敬佩,赞成,支持。一个文人的风骨都寄托在他的文字里,都写在他所表现的对象上。无论这个人与他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他的情总是真的,他的表达总是深刻的,他的敬意是可以越过国界的,甚至是越过身份的负累。
        看戏与阿长,这里面看得到先生把民俗,风俗,文化,都当作是经历来解读,在解读和表现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得到想念,看得到幸福,看得到愚昧,看得到淳朴,看得到善良,看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如若没有对这个国家,对故乡深厚的情谊,哪有空去怀念故乡的人,去玩味过去故乡的事呢?鲁迅的爱国不是战场上的撕杀,不是惊动天地的咒骂,在这几个作品里是一种深层次的追忆下的想念。

也许没有《友邦惊诧论》和《拿来主义》那么过瘾和直接,可就是娓娓道来的自然流淌里,情怀还是解读出来了。
        所以与教育而言,《雪》中,朔方雪的性格应该值得当时所有的国人学习,有志气,坚韧顽强,有力量,不能像南方的雪那样禁不住天气,禁不住考验。《风筝》里,我对弟弟做的事,让我反思的不仅是我的行为,还有我对那种落后教育思想的问责,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发生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这样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只有对国家有着深深情感的人才会有,才会这么浓烈不可遏制,难以掩饰。他不希望再出现闺土这样的农民,这样的麻木让他觉得可怕,他想改变,他想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他的玩伴,更是千千万万像闺土这样的人。如果这样的人有了新的生活,那么中国才会有新的希望,这是鲁迅文章里多么强烈的呐喊。对于《孔乙已》,鲁迅的是憎恶和同情的,其他如若真有这样一个人,倘若先生是一个毫无民族感情的人,他是没有必要关注孔的,因为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孔这样的人一定常见,孔身上的某些特征应该是很多人的缩影,或者说那个时代的人,很多人能从孔的身上找到影子。可是我们反观先生的表达,他觉得孔十分可笑,又极其可怜,可又无人来怜,归根结底是社会制度造成的,是人情冷漠造成的,这现实的残忍造成的。于是他的内心深处在这个人物身上,他是特别想让人们来反思的,不要再出现这样愚蠢可笑又可怜的人了,所以人们应该警醒,应该学会思考,应该提升。这浓浓的期待背后站着的就是国,先生对这个国家深厚的期待。期待一切都好,制度好,风气好,风俗好,人好,一片和谐!
二、作品中的亲情;
        这几个作品里《风筝》里提到了他的弟弟,《从百?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了他家的园,《社戏》里提到了祖母和母亲,细想起来,鲁迅没有浓墨重彩的写他的家人,写他的爱。
        可以我们却从这样的轻描淡写里读出他是一个重感情,重亲情的人。《风筝》里所叙之事,不过是家里面孩子多的家庭里都会发生的事,而作为哥的他却记的非常清晰,甚至于若干年后还在反思自己的不对,如果一个不爱弟弟的哥哥会这样的吗?不重视兄弟情感的哥哥更不可能这样?《社戏》中陪着母亲去消夏说明他的听话懂事,否则母亲一个旧式的女人是决不愿意带着一个讨厌的男孩子回娘家的。而且文中提到平桥村的人都觉得我书读的好,可见我的光环是大家公认的。而作品中不是在炫耀我受的优待,而是很明显的怀念我在哪里受到的尊重,我对这样的情感是十分珍视和感激的。
        阿长在百?园里提到给我讲故事,在与《山海经》打交道的过程中,她帮我实现了愿望,所以我的童年生活里,这个旧式没有文化的女人,下人,对于我而言实在是一个母性的形象和代表。阿长的愚味不影响对孩子的爱,更不影响对孩子的理解。这样的女性形象完全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随着文化的日益增长,母亲没法理解学术上的内容,没法懂得专业上的概念,但是那种发自肺腑的帮助与理解却总能让人感慨颇多,永生不忘。阿长之于鲁迅就是这样的存在,作品也通过这个普通平常的人物告诉我们,尊重那样对你好的长辈,善待那些爱你的人,牢记那些不计成本,全力帮你的人。
三、作品中的兄弟情;
        如果说《风筝》里的兄弟是有血亲的兄弟,那么其他作品中的兄弟则是鲁迅内心深处对于自我处世哲学的一种反思和判定。《社戏》里的小伙伴,双喜和阿发多么生动的人物,多么让人艳羡的孩提时代,没有利益冲突的纯真年代,兄弟就是可以一起划船,一起玩乐,一起吃豆,一起说谎,一起看戏的人。戏好看与否,豆好吃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时侯我们在一起。三味书屋里一起做纸相的同学们,虽无名无姓,但是能一起瞒着老师,课上一起描绣相,那样真的快乐也是无与伦比的自在。在东京和仙台求学的时候,虽然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学,但是有我的老师藤野,这个师者的形象,既是长辈,又是兄长,因为在与藤野的交往中我们读到更多的是平等与期待。这样亦兄弟亦长辈的形象让我们过目不忘。
        品读仍在继续,经典让人沉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