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娟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长宁镇寨大明德小学 陕西咸阳 712202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践,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受到广泛关注,而如何真正地做到有机整合,值得广大教师思考与研究。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尝试提出几点整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整合路径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方式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立足课堂,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依据,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写,在读中感悟、学习写法,并把阅读中呈现的语言经过同化、修改和重建后形成新的语言,促使学生的读写能力稳步提高,从而爱上阅读与作。
一、立足教材文本,培养读写融合意识
叶圣陶说过:“文章就是例子。”部编版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数都是专家学者精挑细选出来的,有的语言规范、文质兼美,有的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典范性和代表性。就目前而言,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正处于“姗姗学步”的状态,因此,将教材课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阅读教学的精讲点拨,就是促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转变为积极的动脑、动口和动手,一旦他们的思维被打开,想说、想写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所以,在课堂中巧妙地在课文讲解时融入写作练习,既能增进阅读理解,又能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以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阅读教学为例,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一段,作者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而且富有韵律感。那么,月儿还会照亮哪些地方呢?省略号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补写”的契机,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联想与表达,月儿照亮了可爱的草塘,照亮了飘香的果园,照亮了成熟的稻田等等,在对句子的仿写和内容的补充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读写结合意识的形成。
二、夯实基础知识,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小学生的写作而言,受制于词汇量,其在写作时即便有好的想法,也无法用精准的词语表达出来。因此,要破解这一写作困局,阅读教学将成为最为关键的一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阅读学习多元化的写作手法,以阅读教学弥补语文课本中所欠缺的元素。例如,在日常的课本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一方面,要加强课本阅读的词汇摘抄,如《黄山奇石》中“景色秀丽”“陡峭的山峰”“奇形怪状”等词汇,加上对景物的拟人、比喻,均可以成为收集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在课外阅读中收集更丰富的词汇,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让学生从多种视角夯实写作基础,并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促进阅读写作融合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巧妙的将听、说、读、写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习得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这为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搭建了坚实、广阔的平台。(一)以趣味性、挑战性的改写创作,促进学生深度阅读相比于课文仿写、续写、缩写等写作训练方式,改写创作,尤其是进行课本剧的创作活动,更富有创造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将其排成剧目,演出好剧,更能有效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与作者思想相碰撞,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草船借箭》,是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节选,要想把故事表演好,除了需要学生对故事中的角色进行反复琢磨、对故事内容进行适当修改之外,还需要设计一些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台词,因此,在教学中尝试“以读代析,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分组对此文改写成一个课本剧,并分组进行表演,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合理推理想象以及倾情的演绎。这样从“用”的起点出发,让读为写提供素材,让写为读提供动力,当学生真正将台词写出来了,表演出来了,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也就到位了。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活动,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幅度提升。(二)以竞赛性、激烈性的课堂辩论,搭建阅读写作桥梁辩论作为一项“说”的活动,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不得不说,也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深化思想,促进学生阅读知识储备、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及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发展,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搭建了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以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辩论》的教学为例,辩论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大量查阅与辩论主题相关的材料,既要能证明自己观点,又要能反驳对方观点,同时,还要根据观点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并将要点记录在卡片上,反复检验和推敲语言表达是否符合逻辑、举例是否能够支持观点、是否能够直击要点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自然而然地就将阅读与写作融合为一体,并促进学生综合语言水平的提升。
三、拓展阅读文本,学习写作技巧
教材中的文章虽为经典之作,但很多都是对原文进行改编或从中截取一两个片段形成一篇课文,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能就课文本身的内容进行理解,这样,学生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写作技巧的掌握自然也不够全面。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引入原文、对比阅读、类比阅读等多种方式,有机补充阅读材料,加深对写作手法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实现采取“以文带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这篇课文以“花生”喻人,告诉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在学习该写作手法时,引入当代散文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桃花心木》,作者同样以种树喻育人,通过描写桃花心木的种植,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引出“不经风雨,难成大树”的道理。所以,在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两篇文章习作手法异同点的对比,进而归纳总结出“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及技巧,最终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整合中,教师必须打通两种教学内容的路径,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指引,通过阅读教学积蓄写作的力量,再利用写作将力量蔓延至笔尖,使之成为学生表达的“利剑”。
参考文献
[1]梁庭芳.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模式整合[J].语文课内外,2019,000(030):217.
[2]马丽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探讨[J].新课程(上),2019(11).
[3]徐丽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J].小学时代,2018,000(012):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