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 710061
摘要:排水检查井一般由基础、井室、井筒、井圈、井座和井盖等构成,频繁的车辆碾压往往导致井盖沉降、周边路面开裂,甚至塌陷等问题,直接降低道路和井盖使用寿命并影响行车安全及舒适性,同时过密的检查井井盖还会对道路的整体性、结构稳定性及外观美感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际工程,在协调排水专业设计的基础上,提出最佳解决方案。
关键词:排水管道;检查井;暗井;优化设计;分布密度
1工程概况
某特色小镇道路市政管线主要有通信、再生水、雨水、污水、给水、燃气、热力及电力,道路横断面空间有限,排水管道只能敷设于机动车道下,见图1。
.png)
图1 管线综合横断面
市政道路工程作为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设计的整体性及美观性是城市进步的表现,减少机动车道上检查井盖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道路外观的设计,使道路与周围环境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美化城市的环境。
2方案优化
为尽量减少敷设于机动车道下的检查井盖,拟对两种方案进行比选。
2.1方案一
沿道路主线方向的检查井根据管径规模进行特殊设计,取消井筒并在靠近绿化带一侧延伸出800mm×1500mm的箱涵,与绿化带内特殊检修疏通人员出入口连接,当管线为雨水管道时,检修疏通人员出入口兼做雨水收水口,在另一侧绿化带内正常敷设雨水口,通过DN300mm雨水连接支管与主井连接,当管线为污水管道时,只保留一侧检修疏通人员出入口。见图2和图3。
.png)
图2 特殊直线井
.png)
图3 特殊转角井、三通及四通井
此方案结构可行,但局限性较大,主要表现在:
.png)
图4 明井
.png)
图5 暗井
1)道路断面设计受限,要求道路断面设计必须有绿化带,以便设置检修疏通人员出入口;
2)雨、污水管道养护、疏通困难,目前排水管的疏通方式主要有人工清掏、水力清通和机械清通3种,该方案检修口空间狭窄,人员操作难度及工作量较大,清淤困难,后期维护费用较高;
3)雨、污水管线的位置受限,中间连接箱涵不应过长,以便疏通检修时人员操作,因此雨、污水管线的位置在尽量靠近绿化带的同时,又要满足净距要求,使得管线在车行道下的布置受到制约;
4)地块雨、污水收水支管的设置受限,靠近检修口一侧的地块收水支管只能布置在检修通道的下方,加大了管道主井及支管的埋深,不经济。
2.2方案二
采用检查井(明井)与检查井(暗井)组合的方式,明井即为正常雨、污水检查井,暗井为无井盖的特殊设计,井筒采用预制式,只埋设于道路结构层下。见图4和图5。
支管汇入井、转弯井、变管径处检查井、跌水井均采用明井,方便清掏,防止发生淤堵,间隔距离最大为80m;其余直线段检查井均为暗井,采用无井盖特殊设计,非特殊情况不开启,均埋置于道路结构层下。为适应养护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将检查井的最大间距普遍加大一档,但以80m为限,避开车轮轮迹线。检查井最大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相较于方案一存在诸多局限性及养护清淤困难的缺点,方案二道路横断面设计及排水管线的线位布置不受局限且便于管道清淤及维护,施工也较为方便,故推荐方案二。
结束语
本文针对行车道下布置排水管道时,井盖数量过多影响道路美观、行车安全及检查井使用寿命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经过分析对比,明井与暗井组合布置更加经济合理且便于清淤与后期维护。对于出现在行车道上的各类其他市政管线检查井的布置设计,均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云,李维东,赵金国.城市道路行车道检查井病害分析与防治[J].天津建设科技,2019,29(4):40-42.
[2]孙彦冰.市政道路检查井井周路面沉陷分析及防治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8,25(7):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