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支架在读后感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写作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6期   作者:梁婉明
[导读]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提供学习支架能让学生从更有写作经验的学习者或者写作家身上获得有效的写作知识。

        梁婉明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桥兴中学
        摘要: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提供学习支架能让学生从更有写作经验的学习者或者写作家身上获得有效的写作知识。通过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和“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有助于他们突破写作的障碍,获得写作能力的增长。
        关键词:写作教学  写作支架  读后感写作   
        
        写作教学的核心就是创设各种写作支架。在课程与教学理论中,“支架”将“ 现有写作经验”(即写作动机、生活积累及表达水平)与“这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即生活经验及语文经验)之间存在落差联系起来。[1]
        下面,笔者将以统编教材八下第三单元《学写读后感》写作指导为例,阐述笔者在“写作支架在读后感写作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上的探索。
        一、写作任务设计与学情分析
        统编教材八下第三单元的作文教学任务是“学写读后感”。而刚好我们的学生在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任务:
        在阅读全文和全班探讨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引用原文,思考,提炼自己的感受,并注意从多角度或者层次来思考与表达,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读后感。   
        读后感的文体特性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是读后感写作支架的设计的主要依据。
        徐斌认为 “读后感是“与阅读任务关联”的研究性写作,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文本外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把所学的知识和更大的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要有论述的要素,防止感性的语言模糊了观点,属于非典型性论述文。”[2]
        初二的学生,对论述文还是很陌生,在读后感写作中一般存在两个问题:1、 概括多议论少,没有自己的见解 。2、“感悟”部分欠缺逻辑条理,观点与材料关系混乱。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把本单元的写作指导目标定有为:1、提炼正确、深刻、有创意的观点。2、构建思维框架,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阅读感悟。
二、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与学习流程
        环节一:思维导图,选择角度
          笔者针对学生在选择写作角度方面可能会面临花多眼乱困境,预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思维导图。这个环节保证了学生能找到适合写作的内容角度,这是帮助学生管理思维的元认知支架。(见图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思维导图示例)
        
        环节二:互动讨论,集思广益
    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把之前完成的阅读感悟中正确、深刻、有创意的观点写出来,然后向全班展示。例如就“谢廖沙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合作讨论之后归结出以下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观点:
“谢廖沙,他虽是个配角,可是他的出现使保尔这个角色变得更加饱满”
“谢廖沙是推动小说的发展的关键。”
“谢廖沙是一个能与主角相对照的英雄人物。”
        笔者在这个板块设置了相当于“头脑风暴”的活动支架,让学生在互动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形成更丰富的知识。这对于阅读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有着相当于拐杖的作用,为下面写作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


        环节三:分析范文,构建框架
        1、梳理分析、提炼借鉴 (见图二、三  思考小提示)


        2、师生小结,构建框架 (见图四  读后感写作构建)

        3、绘画导图,明确思路 (见图五 学生思维导图范例)   
             
        此环节里,教师首先对范文进行了解构,用表格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范文的基本组织方面的信息,并帮助学生构建读后感的最重要的写作经验:确定聚焦点,以共鸣与冲突为突破口,引用原文,联想拓展 ,深谈感悟。第二步是师生小结读后感的框架,为学生提供了图表支架,便于学生掌握、运用经验。第三步是就自己所选择的写作角度,参考上面构建的框架模式,列出读后感写作的思维导图。这三步属于程序支架,完成了对学生从“知道知识”向“运用知识 ”转化的指导。
        课中,有学生提出了“要不要引用?”“如何引用?”的问题。笔者让梁同学谈写作经验,顺势给学生整理出几点方法:①在引文中加入的文字,要用括号标示。如果在引文中省去不必要的词,用“……”表明。②将引用整合到自己的语句中,不仅要尽量简洁,而且要通顺。③不要用引用的文章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让引用占去大块篇幅,要用它们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便得到一种新知识了,而这种新知识是在集体聚焦探讨中获得的,学生印象会相当深刻,要在写作中融会贯通就不难。
三、读后感写作教学支架的运用策略
        (一)依“学情”定“时机”
        学情探测是教师设计写作教学的前提。它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学生。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写作欲望、写作基础、理解水平、生活储备等。二是任务。包括任务的难度、此任务生发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方法等。 写作支架的设置时机首先要遵循学情探测的结果。从教学实施的角度,写作指导课前设置的写作支架叫“前期预设支架”;而在写作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情现场生成的支架叫“即时生成支架”[3]。前期预设支架用于调动学习兴趣、分解任务,减低任务难度;即时生成支架用于支援学生解决当下困难,具有临时性,需要教师教学机智与丰富的支架资源储备。
        如上述课例,在写作指导课的前,教师基于初二学生的写作“欠缺逻辑条理”这一普遍现状,还有“读后感写作属于非典型性论述文”文体特征分析,开发了本次写作指导的核心知识——读后感的构思框架“确定聚焦点,以共鸣与冲突为突破口,引用原文,联想拓展 ,深谈感悟。”。然后搭建了范例、图标、思维导图等支架,指导学生在分析、借鉴、模仿中内化这一学习经验。
        而面对学生在课堂中生发的问题:“要不要引用?”“如何引用?” 笔者即堂提供了优秀学习者的经验之谈,为学生搭建了即时生成支架,比较价顺利的解决这一学习难题。这个教学片段也给我们启发:无论教学设计者事先考虑得多周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会经常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这要求教师有相当的教学机智,更重要的是有建立起具有丰富的支架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搭建有效即时生成支架,解决写作指导过程中生发的问题。
         (二)转“范文”为“支架”
         语文老师常常在写作指导课上用范文:教材、学生作品、名家名篇甚至老师下水作文,但是课后总觉得对学生的构思帮助不大,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 范文其实是一个全信息体,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借鉴,但问题是学生往往不会针对“这一次的任务”或者“这一次的困难”过滤信息,范文就变成了无用信息。因此,教师的研究重点就是对范文进行剖析,根据文章的体式特点,提取关键要素,形成能对范文进行解构的框架,由此作为学生学习构思的主要支架。
         上述课例中,“分析范文,构思框架”就是要求学生学习读后感的文章体式,其关键是让学生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聚焦点,进而深谈感悟。笔者基于这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范文比较丰富的信息中提取了“内容 ”“方法”“借鉴点”三个关键要素,设计成相应的表格,从而完成了范文到构思支架的转化。当然,开发写作知识不是一项简单的能力,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只能多阅读专家们的专著以及同行的实验案例,努力做到在学习中有所思考,在思考中有所创造。
         
          总之,写作支架是教师从“知识本位”向“需求本位”、从“教师立场”向“学生立场”转变[4]。各种基于学情、聚焦逻辑思维的写作支架为整本书阅读与读后感写搭起了桥梁,让学生在读与写之间沉淀理性思考,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1]荣维东.《写作教学的关键要素与基本环节》语文建设,2018.
[2]徐斌《从整部书阅读到读后感写作》 温州市初中语文,2018年1月17日
[3]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叶黎明《从知识本位到需求本位——写作知识教学的重大转向》[J] 语文建设,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