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刘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刘健 黄龙 王猛 季昌伟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事业特别是市政道路建设获得了很大提升,这对于我国城市的优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济南通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事业特别是市政道路建设获得了很大提升,这对于我国城市的优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道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人民生活的便捷性。在目前各地道路建设中,因为质量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道路塌陷、下沉等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在影响着我国运输业发展的同时,也对人民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进行道路施工时,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案,明确设计施工标准,以高质量的标准保证道路施工质量。
        关键词:道路施工;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1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1.1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加强沥青、粗细集料、外加剂等原材料质量检测,准确获取数据指标,认真开展研究分析,确保原材料质量合格。沥青的密度、针入度、延度等各项指标要满足施工规范标准。粗集料常用干净、整洁、质地坚硬的机制碎石,严格控制含泥量,保证最大粒径不得超过规范要求。细集料选用干净、整洁的机制砂,加强含泥量控制,认真做好筛选工作。在所有材料验收合格的前提下,按要求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保各种原材料的添加质量,为混合料拌和与摊铺做好准备。正式施工前,选取100m长的路段进行沥青路面试铺,以确定混合料拌和时间与拌和温度、沥青路面摊铺温度和摊铺时间、压路机施工机械组合、混合料碾压温度控制要求、碾压具体方法、每层混合料摊铺和碾压的松铺系数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这些参数指标进行科学调整,为正式开展沥青路面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1.2混合料运输
        运输沥青混合料是重要的部分。运输过程中可以使用自卸卡车以及植物油和清洁剂的混合物,并均匀地涂在罐底,以防止混合物粘在底部。装载时,在装载时应不断移动并且监控,以确保混合物的质量并避免离析。填充后需要及时使用展布进行覆盖,这样对于其保温隔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指派专人监督材料的到场统计与进场实施。
        1.3混合料摊铺
        摊铺的工艺质量对于道路完工后的平整度具有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对此项工艺进行有效的实施。摊铺顶部时,需要使用调平器进行相应的匹配,然后使用摊铺机科学合理地铺路。在修补过程中,检查松散补丁的厚度。偏差应在3mm之内,并且补丁应尽快完成,以免停机等待材料。摊铺完成后,应充分检查摊铺效果,测量高度和坡度,并检查摊铺是否铺砌不足。当有一般缺陷时,可以进行及时修补。但是当质量缺陷过大且无法维修时,应进行重新施工。
        1.4碾压
        含水量是碾压期间的重点控制指标,若实测值与最佳含水量一致或略微偏高,即可组织压路机碾压作业,各段长度设为50-80m。各段均要得到充分的碾压,不可因碾压而导致沥青混凝土推移。压实分阶段完成,初期轻振动碾压,待沥青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压实度后再进一步重振碾压,最后胶轮封面,清理前期施工期间产生的轮迹。碾压期间可利用灌砂法检验施工质量,若压实度不达标则需进一步碾压。以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为参考依据,合理控制初压时间,初压完成后依次组织复压和终压作业。碾压机械应匀速行驶,初压1.5-1.7km/h,待沥青混凝土具有初步的密实度后,后续的碾压速度可提升至1.8-2.2km/h,但全程需避免快速提速或急刹车的情况。无超高部分按照先两侧后中间的顺序碾压,超高处采取先内侧后外侧的方法,碾压重叠量取轮宽的1/2。
        1.5养生
        养生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全过程的收尾环节,但养生质量将对路面的工程性能带来显著的影响,因此也需加强质量控制。碾压完成后组织质量检验,若达标即可进入养生环节,待养生期达到7d后铺设上层水泥稳定碎石。

养生过程中应避免沥青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等质量问题,因此在养生时需在表面紧密覆盖透水土工布,再根据沥青混凝土的质量和现场气温情况按合适的频率洒水。养生期间加强交通管制,任何与施工无关的车辆均不可驶入现场。待沥青混凝土结构的强度满足要求后方可开放通行
        2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控制好路面基层质量
        沥青混凝土作为一种柔性材料,承重主要靠下面的基层,因此基层质量直接反映到路面结构层。如高填路基由于沉降时间较长,经历一段沉降期后施做面层;半填半挖路基在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对填挖交界面进行挖台阶及压实处理;软土路基段选择合理的软基处理方法确保路基的稳定性等,尤其是做好特殊路基段的基层质量,保证承重层的稳定,减少反射缺陷。做好沥青面层与半刚性基层的良好结合,在基层上浇洒透层沥青;在桥梁的梁体上或其他结构物上或边上施做沥青面层时需在施工前喷洒粘层沥青,做到面层与基层的良好粘结。面层摊铺前要做好:基层路面干燥清洁,无杂物;基层宽度、平整度、高程、强度达到设计质量要求;道路两旁无较多影响路面清洁的杂物或者污染物,需要人工清理的清理到位。必须保证基层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面层质量。
        2.2配合比和原材料的选择
        施工准备阶段做好试验段,优化配合比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配合比。沥青混合料的拌制尽量采用集中厂拌,做好各种集料的自动称量,确保能够按照配合比的集料用量进行拌制。原材料作为沥青混合料的首要控制重点,强调沥青、碎石、集料在进场时的控制,严格按照进料进场的三检制度,不合理的材料严禁进场,同时做好原材料的保护,禁止露天、直接与泥土混合,防止原材料的污染,禁止一切不合格的材料用于工程施工。
        2.3把控施工温度
        施工温度包括混合料拌制出厂温度、摊铺温度、碾压温度、开放交通时的温度,这四个温度也是施工工艺控制的关键。首先,控制好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出厂温度宜控制在150~170℃,温度过高沥青容易老化,温度过低,容易结块,摊铺碾压不密实;其次运输摊铺温度,通常沥青拌和站距离铺设点有一定距离,在运输过程中做好沥青混合料的保温措施,使入料摊铺温度宜在120~150℃。保证碾压时的初压温度应不低于110℃;复压温度控制在80~100℃;最后,开放交通的温度控制在50℃以下。
        2.4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管理
        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已经很完善,各个工艺环节控制指标经过多次的试验和实践检验,因此质量的好坏还在于人的组织与管理。整个工艺流程中包括各个流程环节的技术管理人员、检测人、一线施工作业人员,人员意识和技能操作水平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之一。因此要做好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和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岗前培训及书面交底等方式来提高作业人员的施工作业水平和人员的质量意识;其次,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管控意识,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执行,验收未合格的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结束语: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具有复杂性,各环节工作紧密相连。为确保成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可满足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准确认识现场情况,采取合适的质量控制措施,需覆盖至原材料质量、拌和、摊铺、碾压及养护等环节,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正确处理,以便建设高品质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提高道路的通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君.道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探讨[J].建筑安全,2016,31(12):67-69.
        [2]鲁斌.道路改造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3]徐红飞.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9):85-86.
        [4]魏玉峰.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接缝施工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24(16):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