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木结构建筑特点和童寯故居改造设计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刘翔宇
[导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砖木结构和梁柱结构特点,剖析了童寯故居原始结构和改造要点。
        南京瑞素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分析了砖木结构和梁柱结构特点,剖析了童寯故居原始结构和改造要点。
        关键词:砖木结构;承重墙;梁;柱
        0  引 言
        砖木结构是一种古老的建构方式,在我国二三线城市以及一些村镇屋舍、庙宇中普遍运用,例如皖南西递、宏村徽派古民居建筑群以及南京颐和路民国建筑群。大多砖木结构建筑承重体系为承重墙和梁柱结构共同承重。随着社会和人民物质精神需求的提升,旧的建筑不可能一成不变全部保持原貌,这便产生了许多砖木结构老建筑的保护和改造问题。老建筑老街区是历史的痕迹,传统的文脉,如何安全合理对这些砖木结构进行保护和改造,首先需要深入理解砖木结构,然后结合人文、艺术及功能需求科学设计,完成改造。
        1  砖木结构与梁柱结构建筑特点
        1.1砖木结构建筑特点
        砖木结构是房屋的一种建筑结构,指建筑中通过建立具有承重能力的墙体、柱等来构建房屋的一种结构方式,多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楼板和墙体,多用木材料构建屋架、梁柱。受力学工程和受力强度的限制,一般的砖木结构房屋多为平层(1-3层)。
        砖木结构这种结构建造比较简单,其主要材料砖石和木材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砖石最小的标准化构件,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的要求比较低,可砌成各种造型的墙体,且施工容易,取材方便。砖石材料有良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
        第二,木结构施工周期短,成本和建造风险小,且建造木结构框架所消耗的能源远远低于其它结构框架的耗能。木结构所有的结构件和连接件都是标准化生产,在建造施工的过程中降低了操作强度,施工所需的劳动力也大大减少。木头还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一种可以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
        但砖木结构的建筑同样具有缺点,如砖砌墙体时间长容易产生裂缝,木结构需要完善的防腐工序,砖木结构在抗震、防潮、防火和保温方面跟钢筋混凝土等其他结构建筑相比具有短板。由于受力和稳定性问题,砖木结构建筑很难高于三层以上,这使砖木结构建筑面临占地面积多、建筑面积小等问题,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不利于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1.2梁柱结构建筑特点
        砖木结构主要由承重墙和梁柱结构共同承重受力。承重墙指支撑着上部楼层重量的墙体,在工程图上为黑色墙体,打掉会破坏整个建筑结构,一般在旧建筑的改造中,为确保施工安全和对旧建筑的保护,承重墙予以保留。
        梁柱结构是运用尺寸较大、间隔较宽的构件来支撑整个结构的方法,是一种将承重功能和木材料特殊美感相结合的结构方式。梁柱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一笔,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有悠久的历史。梁柱结构通过跨距比较大的梁、柱结构作为主要的传力体系,不管是竖向荷载,还是水平荷载,全都由梁柱体系承受,然后传递到基础(地面或楼板、承重墙)上。在我国《木结构设计规范》中将一般的木结构和胶合木结构都算在梁柱结构体系的范畴之内。如今,一般使用金属紧固件将结构各部分连接起来,而在金属件还没出现的时候,木件是通过细木工艺技术实现咬合,主要方式是榫卯,连接的地方可以用木销子,而无任何金属件。
        其中,梁是承受楼层荷载的结构构件,将楼层的荷载传递给支持它的墙或柱。柱是承受梁或板传递过来的竖向荷载,最终将荷载传递到基础。
        2  童寯故居的设计
        2.1童寯故居及其原始结构
        童寯是我国著名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其自行设计的童寯故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文昌巷52号,东依五老村,南连红花地,西靠太平路,北接大行宫,虽在闹市,别有洞天。
        故居建于1947年,宅院共占地414平方米,一层建筑面积132平方米。作为与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齐名的建筑大师,童寯留下了南京外交部大楼、上海大戏院等众多民国经典建筑作品。童寯先生曾任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建筑系教授,对自住的房屋设计却简单又质朴。故居庭院两扇封闭的大门打开时,映入眼帘的是童寯先生在世时种下的一株松柏,高大茂盛。独立的两层洋楼颇具民国特色,一层原始建筑平面如图1所示,包括卧室、卫生间、客厅、楼梯、餐厅和厨房,结构为砖木结构,承重结构主要是楼梯间的承重墙。原始室内空间简单朴素,建筑外墙和承重墙为砖墙刷白,承重墙(电梯间处)于客厅沙发后的一面未刷白漆,裸露原始方砖砌成的红色墙体,另外一侧墙面上镶嵌壁炉,整个家居摆设却是中国古典风格,体现了童寯先生中西合璧的思想。
       
        图1 童寯故居原始平面
        2.2童寯故居改造
        童寯故居是南京民国建筑遗留中的精品,是建筑大师、近代园林研究鼻祖童寯先生的得意之作。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童寯故居在老城南文昌巷已经矗立60多年,直到2008年童寯次子童林凤和妻子詹宏英老人依然执着守护于此。这座经历了十几年风雨的老宅保留至今,却也存在许多修缮难题,自九十年代以来,这座老宅已经经历过屋顶漏水、地板被渗透、墙体剥落等问题。如今童寯后人已移居他出。
        童寯故居作为宝贵的建筑遗产,笔者尝试将其作为改造对象,改造成一个集咖啡、图书、纪念品、沙龙和展厅于一身的多功能商业空间,将童寯故居改造成一个供附近建筑学院学生或建筑专业从业人员可以经常来交流学习的公共空间,也作为老城南旧城区中的一抹阳光,成为市民喜欢的消费场所。
        故居的改造力度较大,一楼原始墙体和楼板拆除,重新砌筑承重墙,并辅以梁柱结构一起承重。借助苏州园林中借景和曲径通幽的表现手法,新室内空间一改原始的简易交通流线,新交通流线呈放射形,二楼楼板有高低差,中部中空,在立面上给人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和视野范围。
        一层楼梯间承重墙拆除后,转移楼梯位置到故居最东侧,室内空间东部分重新砌筑承重墙,西部分为开放的咖啡沙龙空间,由承重柱支撑,便于空间的整体性和行走其中的流畅性。改造后的最终平面如图2所示。
       
        图2 改造后一层和二层平面
        改造后建筑结构为二楼屋顶,下由43根直径120mm,长5420mm的木梁承受,每根木梁间距80mm。43根木梁下再设4根梁保证稳定性,这4根梁由4根200mm木柱将力传递到二楼楼板或一楼基地。二楼楼板的承重由东侧的承重墙和西侧三根立柱承受。
        3 结  论
        砖木结构和梁柱结构具有建造快速、取材方便、环境友好的特点,在我国中小城市和乡村中广泛运用,城市里大部分旧建筑都为砖木结构。但是耐久性不高的缺点导致许多砖木建筑使用至今已出现多处问题,这其中有许多建筑应该作为文化遗产被我们保护或改造。
        梁柱结构作为一种古朴的建筑结构具有特殊的形式美感,适合运用在旧建筑保护和改造中,新旧结合使旧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木结构设计规范》,20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童寯,《东南园墅》,199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刘翔宇(1993.02.19),男,汉族,山东潍坊人,从事室内设计教学工作,硕士生学历。单位-南京瑞素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室内建筑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