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中宁县新区自然资源局 宁夏中卫 755100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矿产资源的消耗持续走高。我国矿山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大规模的矿山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矿山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给矿山开发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双重压力。因此,本文对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环境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阐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希望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最大程度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矿产资源;生态环境
引言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发展中占有支柱性作用,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矿产资源来自于矿山开发,而矿山开发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持续大规模的矿山开发必然会造成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给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为了发展绿色经济,国家提出了加强矿山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要求。
1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现状
1.1严重破坏自然资源
矿山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壤、水和空气等。即使在正常的开发过程中,也难免对这些资源造成不小的影响。(1)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大多数矿山分布在植被稀少、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地区,在这些地区水资源本身就非常宝贵,矿山开发过程中不仅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抽排到地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同时也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一定的污染,使得可用水资源进一步减少。(2)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频发。矿山开发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必然会堆积在矿山周边的土地上,一方面造成了矿山周边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固体矿中往往含有大量重金属,长时间堆积在土地上,加之雨水的冲刷会对土地产生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即使将堆积的废弃物移开,这些土地也很难短时间内再次恢复植被。矿山开发产生的废水排放到土壤中,也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会造成土壤水分降低,加剧了局部地区的干旱情况,同时受到污染水浇灌土壤,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降低土壤的农用价值。矿山开发作业时常会造成地表沉陷、地表塌方等地质灾害问题。不同地区的地质次生灾害表现不同,东部平原地区矿山开发带来的地质问题会造成大面积土地被淹或者盐渍化,加剧了人口、土地以及矿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西部地区矿山开发带来的地质问题多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土壤流失、土壤沙漠化又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无论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因采矿带来的地质灾害会对地表的建筑、河流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人口密集区,一旦发生严重的土地塌陷,直接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产、生活,甚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短期内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村庄或城镇整体搬迁,这就给原本十分紧张的土地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3)植被破坏。矿山开发过程中不仅会对矿山周边的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可能对植被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想要恢复因为固体矿山开发而是失去的植被,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由于矿山开发带来的土壤和水资源污染,使得周边植被的成活率较低,植被恢复任务十分繁重,更加加剧了矿山周边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弱化速度。
1.2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矿山开发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同时还会产生废水和废气。以煤矿为例,煤矿矿山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废弃物占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总排量的30%。煤矿开发带来的煤矸石堆积如山,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会持续产生废气造成大气污染。经过雨水冲刷,煤矸石中的重金属等固体污染物直接渗入土壤,还会对土壤和地下水系造成严重的污染。除了固体废弃物之外,煤矿开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水。据统计,每吨煤的开采会排放矿井水1.5吨左右,这些水资源二次利用率不超过50%,大量的矿井水被外排,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也污染了地表水,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对人类、牲畜饮水安全带来了威胁。
1.3矿山开发造成地质灾害频发
矿山开采带来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同时还会引起洪涝、干旱、火灾等自然灾害。全国各大矿区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沉陷区表现的尤为突出。
而煤矿开发造成的水资源污染又给人畜饮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矿山开发也会造成地表沉陷,鹤岗沦陷区接近70平方公里,沦陷区最深超过30米,并且每年以1.3米的速度下沉。我国许多矿区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并且随着矿山开发力度的持续加大,各类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仍然时有发生,不仅给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直接影响了群众的基本生活。
2矿山安全开发与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
2.1构建矿山安全开发与环境保护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矿山开发所提供的资源,所以规范矿山安全开发,强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第二,坚持国家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三,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第四,做到边开发、边防治、边治理。第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降低能耗,提升开采效率。第六,降低环境污染,加大对矿山“三废”科学治理和二次开发研发投入力度。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为我国矿山开采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20 世纪,我国就已经开始矿产资源保护的相关立法建设,但由于缺乏完善的配套法规建设,导致其实施并不理想。我国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通过法制建设对矿产资源开发保护起到约束和调节作用,加快改进前期立法不完善的现象,真正从实际出发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治理进行明确规定,并对其贯彻执行严格要求。另外,要进行普法宣传和教育,使相关企业和个人认识到矿山生态保护建设的必要性,提高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以严格的态度进行矿山生态治理。
2.3优化矿山开采产业结构
调整我国矿山开采产业发展思路,注重传统行业的科技化发展道路。坚持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科技的现代化资源开发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可持续化矿山开发体系。第一,依法查处、关闭对环境污染严重,开采效率低,资源浪费高,危及人身安全的矿山开发。有效控制矿山开采量,降低矿山开采过程中的“三废”的产生量。第二,加大矿产资源的深加工研发力度,拓展矿产资源周边产业的产业链,增加矿业产品。丰富矿产资源的深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做到不直销矿石原石,做到原石深加工,提升矿产资源开发效率。第三,调整矿石开采技术,引入自动化、科学化的矿石开采系统。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人员作业岗位数量,力争全面实现无人化矿山开采。
2.4加大绿色矿业发展力度
积极推行绿色矿业产业的发展,通过技术革新,优化管理,提高标准,关闭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矿山。采取综合治理,对矿山开采的能源、水资源等利用进行管控,对矿山开发产生的废弃物、排放物进行全程监管,加强监管力度,敦促企业进行绿色清洁矿业改革。积极推广应用绿色矿业技术,将绿色矿业理念全面应用于矿山开采、运输、加工过程之中。全面提升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量,有效控制矿山开采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目标,推动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以充分重视.在国家大力推行绿色经济的背景下,矿山安全开发的同时,还有加强环境保护,降低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化矿山开采产业结构,加大绿色矿业发展力度,努力发展环保产业,建设开发更多的“绿色”矿山。
参考文献:
[1]吴文盛,王琳,宋泽峰,等.新时期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探讨[J].中国矿业,2020(3):6-10.
[2]贺彬.新时代背景下矿产资源开发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金属通报,2019(6):52,54.
[3]皮金贵.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及对策[J].北方环境,2019,31(4):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