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质基桩工程公司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矿山开采活动更加频繁,近年来,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虽然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治理,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修复对矿山生态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修复问题的重视,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推动矿产资源的绿色开发。基于此,以下对露天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途径分析及实例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露天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途径分析;实例
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业突飞猛进。截至2018年底,已发现矿产173种,探明矿产储量从十几种增加到162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矿产资源的开采不断增加,采矿活动日益激烈,尤其是露天开采,对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矿山生态修复理念
生态演替理论是矿山生态恢复的生态学原理,即是转变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变化过程。自身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等是核心原理[1]。结合生态演替理论,在矿山植被恢复的过程中,主要是引入先锋植物,并借助一系列的演替阶段,最终形成顶级群落。在自然状态下,生态自然恢复相对漫长,应用人工恢复生态的方式,则是借助人工调控植被,并结合一些管理策略,并与多种生态学理论结合,具体包括热力学定律、限制性因子理论、生物多样性原则等,对干扰有效去除,对退化土地的生产力有效提升,合理应用、保护现阶段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效保证。恢复生态系统,并不是简单的恢复矿区的自然生存原貌,而是需要在开采矿山的基础上,整治、修复生态系统。在恢复矿山生态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矿山不同地区的人群需要、岩土性质、区域特点等,建立相应的生态重建目标。同时,在修复矿山生态系统时,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工作,从而提升矿山废气地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土壤的作用[2]。如果不妥善处理矿山开采工作,对尾矿、垃圾物未全覆盖处理,在风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导致垃圾物到处乱飞,导致风沙的情况。在长期降雨的情况下,含有重金属的矿物会在地表中深入,对地下水污染,并对植物造成影响。矿山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多方面的影响,如滑坡、水土流失、土壤污染退化、污染水资源的情况。受到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废渣会堆积在矿山之中,增加水土流失、塌陷、滑坡等情况。在结束采矿后可能会留下矿渣或是新土,价值采矿设备压力,会导致土壤退化的情况。在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人们才开始逐渐重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导致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存在滞后性,还会导致物力、人力以及财力浪费的情况,效果相对较差。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需要改变传统先采后保护的理念,需要在矿山开采之前对生态环境修复预案有效制定,并对该预案全面落实,从而提升生态修复的质量。
2、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2.1地貌形态破坏问题
露天开采会扰动地表和地下岩土层。新建矿山,应先从矿区剥离表土,剥离的表土应妥善存放在选定的排土场。表土剥离会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原有地貌和景观。同时,露天开采过程中的大规模土石迁移以及废弃土、废石、矸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也对地形地貌和景观产生很大影响。
2.2恢复治理的资金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露天矿地质环境问题时一直奉行“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这就要求矿山企业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巨额资金。然而,目前许多矿山企业通过贷款的方式获得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由于治理周期长、风险系数高、回报低,矿山企业在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得许多治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2.3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露天开采形成的高陡边坡和固体废物倾倒形成的陡坡,可能诱发局部滑坡和崩塌;矸石、矸石和尾矿的不合理堆放是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露天矿、排土场、废石场、废石场、尾矿库都容易发生矿山地质灾害。
3、露天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途径
3.1鼓励产业集群发展
提高矿产资源核心价值,提供治理经济基础。非建筑类的矿产资源,逐步加强资源整合,优化核心资源的配置,主动引导下游产业进驻资源产地,实现深加工产业链。对于核心原料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加整合力度,实现资源规模化生产。根据资源特色,建设以矿产开发利用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从研发到集中生产构建较为完整齐全的产业链,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价值,逐步形成开发、利用、治理的良性循环。
3.2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恢复是指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原有功能的过程。矿山生态恢复是指根据生态演替理论,通过引入先锋植物,最终达到中性顶端群落,再现矿山生态系统结构,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一系列自然演替。生态恢复技术包括植被恢复技术和景观恢复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的重点是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和矿区实际情况筛选先锋植被及其种植组合(树种、灌木树种、草种),达到快速绿色恢复的恢复效果。选择的先锋植被应具备以下特点:抗逆性好;容易生存;根系发达;生物量高;最佳本地优势种。露天开采后,矿区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新的斑块和廊道。景观破碎,连通性差,功能衰退,与周边生态景观格格不入。景观恢复技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优化配置,统筹规划,人工构建适宜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演替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本身的恢复功能,恢复生物群落和演替,逐步形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斑块-廊道-基质,使破碎的景观恢复到稳定的景观类型。
3.3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监管,促进矿山升级
在治理修复废弃矿山的同时,结合当地供给关系的现状,在满足市场的基础上,控制资源型企业规模,淘汰生产及设备落后企业。强化监督,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履行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同时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返还管理与验收标准制度,做到源头控制引导。
3.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矿山企业必须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绿色矿山”发展理念,增强思想认识,在企业内部宣传环保理念和环保生产理念,定期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增强每个矿山员工的环保意识。从而逐步实现大家的参与。同时,地方政府部门和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环境治理负责人和矿山法人的法律法规教育,促使他们摒弃“重开采轻治理”的发展观,增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思想意识,落实各项环保政策和人人对环境保护负责的理念。也可以依靠公众通过新闻、广播、微信等宣传方式,逐步形成群众监督,帮助矿山企业做好地质环境问题管理工作。
结束语
矿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技术、组织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做好矿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工作,能够消除边坡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较大程度地改善矿区视觉环境,提升矿山的安全水平和环保形象,但前期投资一般较大,需要矿山企业进行不断投资,治理过程需要政府不断地督促及政策地鼓励。
参考文献:
[1]白俞,周文亮.露天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修复技术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20):198-199.
[2]胡博文,李予红,张聚斌.无人机遥感3D建模在露天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勘查设计中的应用[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20,40(04):726-734.
[3]吴海燕.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恢复治理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20(30):251-252.
[4]王泽生.矿山露天开采环境风险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0(10):34-35.
[5]李青松.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设计方案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