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朋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凤城镇下孔完小小学 048104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伴随着方方面面的创新与变革,而教育改革在所有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的改革直接影响到的是人。然教育本身要改革首先要改变的是教育的实施者,即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可以这么说:教育改革的目的就由一部分人先进行改革,进而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人进行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分析
教育之改革,在改之前我们不防把它当作功能性的实体展于面前,从宏观的角度看看它:它的功能是什么呢?显然是教育培养人的。它大致可分为教育实施环节与教育检测环节,其中还有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教育培养标准。这三者的关系为教育检测环节依据教育培养标准进行检测,而教育实施环节又依据教育检测环节进行实施教育。这个核心标准是与社会、时代相适应的,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是依据这个核心标准在实施与检测这两个环节上进行。
那么教育改革的流程就一目了然了,那就是先搞清这个核心标准是什么,具体到实际当中,它便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两个问题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解答:坚持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接着依据这个核心标准进行检测环节的改革,要它最大程度上的落实这个标准。在实际当中为了具体化标准,我们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相应的进行了高考制度的改革。
最后就是解决怎样培养人?它便是依据教育检测环节进行教育实施环节的改革。它可分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两方面,其中教学改革是最为复杂与关键的,因为它面对的是人,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教育关系。何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答案不唯一,因时因人而异。
二、“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出
依据教育方针具体化出来的“核心素养”,既直接指导教育检测环节,又间接指导着教育实施环节,它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我们在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相应的素养,因为从学生的角度看教育简单讲就是复制,传授给学生的教师也必须有才行。
教师也是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在接受常规性的课程时,是通过教师呈现的,这就加入了教师的特有属性,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方法呈现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教师个人的因素,因此课程改革中因加入教师的“核心素养”。
三、“教师核心素养”的内容
教师与学生是不同的社会元素,在人生发展环节与社会属性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的“核心素养”应在包含学生的“核心素养”外有着更广的内容。
教师的核心素养以教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四个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
国家层面: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政治智慧
社会层面:师德涵养、沟通能力、社会参与
家庭层面:健康生活、协调处理、生活情趣
学校层面:学习能力、文化底蕴、创造精神
国家层面:一个教师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思想的领路人,都应该带领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即理想信念;理想信念要具化于国家的,因此教师还应该有大的情怀,即爱国情怀;在国家制度当中要有高度的政治智慧,提高政治站位。
社会层面:国家在不断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同时,每个教师都应该用师德涵养回应社会,用自身的表现来取得社会的认同;当今时代,教师并非可居于一方净土之高士,社会各方都有交集,一个不善沟通的教师既不利于自身发展,更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社会参与是一种责任担当,这种责任担当是从社会层面下延到学校层面的。
家庭层面:规律而有益的生活是专于工作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想象;家庭是各类职业的会集地,难免会有冲突,完美的协调好家庭与工作是专于工作的保障;教师也是实实在在的人,应该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的美,从中获取乐趣,一个有趣的、爱生活的人才能感染他人亲近生活。
学校层面:学习能力是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文化底蕴是古来师者之责任,每个教师都应该把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创造包含创新与实践,即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宁做一个行动的失败者,也不做想象的成功者。
国家层面是格局,社会层面是资源,家庭层面是生活,学校层面是发展。有了格局就有了方向,有了资源就有了平台,有了生活就有了保障,最后才能很好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