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爱爱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金晖小学 032300
摘要:分享是教学是一种以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分享的形式开展的教学模式,分享式教学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了,但是并没有收获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在各个环节的表现都不近人意,同学们在提出问题时往往是单一的和表面的,大多数同学们的回答也是唯一的,对于一些劣构问题还是被忽视的,本文将简要研究分析有关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巧设劣构问题。
关键词:巧设劣构 ;三年级 ;分享式教学
引言:
分享式教学即从问题出发,把思考和解决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的思考问题交流想法,相互分享。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固然重要,但问题就像是建筑物的地基直接决定了未来建筑物的高度,只有问题的方向是正确的,后续的讨论和思考才有意义。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一个直接有效且唯一的解决办法,一些情景性的问题往往是有多种解决方式,或是并没有明确的解决方式的,这就是所谓劣构问题,劣构问题是具有矛盾性的,如何培养学生解决这类矛盾问题是教师考虑的主要方向,现结合三年级数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一、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并控制问题走向
从提出一个问题中的收获一定比从解决一个问题中收获的多,分享式教学就是倡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提问,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提问和分享【1】。现状下,同学们对于知识的获取还是习惯依赖与老师的“灌入”,并不愿意主动的去思考和提出问题,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引导和铺设,调动学生们的提问主动性。比如: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中,教师在讲千克、克、吨这一节课时,同学们可能并不想知道,千克、克这些重量究竟是多少,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教师可以提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笔袋的重量,是否知道自己书包的重量?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再让同学们进行提问,打开他们的思路。随后便会有同学提问,问问同桌的重量是多少?卡车的重量是多少?如果在这时老师们进行一个引导,让同学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有一些同学提问那么一千克是多少?五百克是多少?如此,课堂的中心就回到了千克与克的概念。虽然与良构比起来学生学习的欲望会更强,教学效果会更好。
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同学天马星空,问的过程中就偏了题,问一些和课堂内容无关的东西,老师们就要从那些看似与课堂毫无关系的话中找到与课堂内容的联系,这些问题看似没有什么用找不到答案,但这就是同学们提出的劣构问题,老师们这些问题巧加利用,逐步帮助学生们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享式课堂的有效性。
二、与教材结合,巧设劣构问题
在数学教材中会配有很多的练习题,会有一些题是比较基础的,这些题往往是和数学概念紧密相连的,难度不大,但很有练习价值,比如在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版的教材空间与图形这一单元时,第二章平移和旋转的书后习题,大部分学生都会按照图形原本的形状进行旋转,但是会有一两个同学站出来说和同学们旋转的不一样,他们会把图形进行一个简单的对称后再旋转,可能不是有意而为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同学们知道旋转就是按照原来的形状进行一定度数的旋转,也再次区分了旋转与平移的区别。由此,这个看上去劣构的问题在同学们的交流和思考后发挥了很大的价值。那其实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中易错易混的点都是可以在课后习题中有所体现的,
三、及时转换教师身份
在巧设劣构问题中,教师们从以前的讲授者转变成了促进者【2】,在授课时要改变以往的习惯从解决问题变成抛出问题。由于已经在传统模式下教学很多年,教师在讲课时总会有一些先入为主的习惯,会出于习惯很积极的采用灌输的方式讲课,但在分享式教学中“一人堂”模式是一个大忌,一定要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讲分数的应用这一章时,按照以往的习惯,教师一定会设计一些良构问题,自然的抛出那些易错点,像分数的约分,有一道数学题是这样的,有91名同学一起去春游,其中有28人选择去划船,有45人选择去骑车,有18人选择原地野炊,问划船的同学占所有同学的多少?91分之28是一个可以约分的数字,但并不如100分之多少这样的数字好辨认,也不是我们常见的倍数,通常的做法都是老师直接提醒同学们最后的结果要约分,在巧设劣构,分享式课堂中,老师就可以把问题留下,让同学们自己提问,找到这些题目中的“别扭”的地方。教师不去良构问题,故意留下问题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巧设劣构问题,分享式教学已经逐渐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深刻开展,教师们要多思考多实践,抓住各种机会,借助各方资源,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学生的角度切入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在一个轻松欢乐且真=真实的生活情境下去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问题,并乐于分享和沟通。培养学生们的数学逻辑能力,提高学生们数学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曾德统“占领”与“撤退”——基于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探讨[J].数学与研究,2014(14)81-82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