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科学指引——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指导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下)   作者:吴静
[导读] 在小学阶段科学是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科学思维意识

        吴静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第一小学  贵州  贵阳  550002


        摘要:在小学阶段科学是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科学思维意识,激发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而实验是重要教学模块,在组织教学中,学生所具备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所具有的知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和学习品质。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引导作用,规范阅读,并进行科学指引,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索习惯。下面,主要就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现状展开分析,并探索科学的教学指导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实验教学的合理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阅读;科学指导

前言:在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认识到其在实验学习领域所呈现的认知基础,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规范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获得丰富的实验基础知识,然后规范参与到实践操作当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观察具体的实验现象,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更深层次地内化科学知识,提高整体的实验学习水平。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现状分析
        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当中,实验是重要的育人模块,是决定小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有效养成的重要载体。然而,就目前来讲,在实验教学具体实施期间,教师所贯彻的育人思想并不规范,在实验活动组织上通常以演示教学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操作的科学指导,同时在学生阅读习惯与学习行为表现上也未能进行有效规范,导致当前的实验探索氛围比较刻板,无法激发学生在实验领域的科学思维,同时也给其自主参与相关实验探索活动造成了很大的挑战。因此,科学教师需积极转变育人的观念,然后本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原则,就具体的实验操作指导方案进行合理优化,从而保证所呈现的实验综合实施效果更加显著。
二、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指导教学策略分析
(一)设置导学案,精准阅读实验内容
        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掌握实验相关内容,教师需针对导学案所具有的教学辅助功能进行深入发掘。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整理、提炼,设置导学案[1]。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实验目标,就实验原理以及所涉及的器材进行呈现,然后引导学生规范阅读,在学习中掌握丰富的实验信息,也能够促使其有效参与到实验活动当中。
        比如说,在“光线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一节课中,为了让学生在参与实验操作之前能够精准掌握相关定理,则可以规范设置导学案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将生活中的案例在导学案中进行有效整理,让学生在观察中加以思考,分析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科学定理。同时,在导学案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验实施步骤,展示激光笔、塑料管、白纸等材料,就具体的操作流程加以展示,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了解更加全面、具体的实验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规范参与到实验探索活动当中。
(二)构建实验情境,培养良好的实验思维
        在科学实验中,教师需规范自身的教学指导职能定位,根据实验内容科学构建教学情境[2]。

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效发散思维,并进行深入联想,让其能够对实验具体内容产生兴趣,并在实验活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其在实验领域的综合探究能力。
        以“小孔成像”为例,在授课中借助一定的辅助工具就具体的实验流程和所呈现的现象进行展示,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观看条件,在观察中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的实验知识,也能够通过实验情境有效设置进一步改善教学活动的氛围,真正实现激趣教学,也能够为学生渗透科学的操作技巧,让其掌握丰富的实验探究方法,进而有效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
(三)设置学习小组,提高分组探究能力
        在实验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工作职能,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规范参与到分组探究的学习活动当中。让学生在组内通过成员之间的有效配合,共同完成相关实验任务,在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能够促使其所具有的探究能力获得显著性提高。
        以“简单电路的连接”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通过科学指导为学生渗透电路连接的基础科学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相关概念,以及在进行电路连接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之后在小组内部组织设置电路图,然后利用相关器材进行科学连接。
(四)规范利用实验记录单,加强实验数据整理
        在实验操作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实验记录单所具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就具体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方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分析,总结先关的实验规律,深入分析具体的实验现象,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探索中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
        比如说,在“探究磁铁的性质”教学时,则可以规范设置实验记录单,对具体的实验内容加以整理,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做好数据记录,总结磁铁能够吸引哪些物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组探究与互动的方式,就磁铁所具有的性质进行交流。同时,在就实验进行总结与归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进行自主反思。分析在实验探究中遇到的困惑,以及科学的解决方法[3]。也能够在小组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就优秀的科学探究经验进行分享,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有效的实验操作方法,夯实操作技能基础,提高整体的实验探究水平,让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获得有效提高。
结论:依前所述,在科学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关注实验模块科学规划与组织。设置导学案,将实验有关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效呈现,让学生规范阅读并掌握具体的实验要点,同时也可以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充分发挥实验记录单的作用,引导学生就具体的实验规律以及所掌握的学习经验进行互动与分享,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反思,从而让其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刻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就自身的学习习惯表现进行合理规范,从而保证学生在科学实验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更加规范,突出整体的学习效能。

参考文献:
[1]蔡玉霞.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路径探索[J].财富时代,2020(12):42-43.
[2]邢春飞.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53.
[3]燕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