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下)   作者:吴坚
[导读] 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立足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吴坚
        广东省化州市杨梅中学,525129
        【摘要】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立足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渗透及应用。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受教育的一个启蒙阶段,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接触与之前大不相同的学科学习,包括综合素质的学习,道德与法制的学习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注重立足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理念,探讨了初中道德与发展中融合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为初中道德与发展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育;初中;生活化应用
        基于初中学生的年龄情况等,初中的法治学习不可能非常的复杂,也没有太多的实践机会,所以初中法治课程本身理论知识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压根不可能到位,学生可能会感觉自己学到的东西只是皮毛,没有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消化会变得非常困难,进而使得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情况不佳。那么,在初中法治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结合生活,融合情境,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只有我们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教学教育手段,才能高效地把课本与生活相结合,打造高效课堂。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结合生活的意义
        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育问题引起了人们生活中广泛关注,尤其是如何做好初中生德育教育问题,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成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新的形势下,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受到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所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生活情境完成对初中生道德与发展的教育。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做好把握,结合生活情境,突出立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弘扬正确的价值理念,使初中生具有良好的德行。青少年的法治精神培养是一定时期内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评价一名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死板的分数固然重要,但已经不是唯一标准了,教育部所推行的新课改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校,老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然,法治精神的培养同样也是重要标准。
        现如今,青少年在新时代中茁壮成长,利用着这个社会和时代提供给他们的资源,同样,青少年也需要在新时代中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完善做出应有的贡献。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但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法治精神的培养必不可少,法制精神的培养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法治精神是青少年成为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一件“利器”
        回过头来说,老师作为青少年的引导者,需要在扮演这一角色的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或许第一步就是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既然明确了要将法制精神渗透进现在的教学之中,那么老师就应该将法治教育通过自己的讲授渗透入课程体系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抛弃单一的、枯燥的授课方式,努力去唤醒每一名学生学习法制精神的兴趣。例如,在打造立德树人教育共同体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指引学生对德育知识进行有效地学习及思考。如与社区取得联系,开展社区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对德育教育知识进行有效地践行。这样一来,指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能够使学生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深入地学习及思考,使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借助于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深入地学习及理解。

通过构建立德树人教育共同体,为学生的成长及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潜移默化的发展【1】。
        二、加强教学理念转变,在教学中融合生活情境
        通过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使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加强生活和育人进行结合,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为初中生日后的成长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身为授课的老师,要花心思去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积极融合生活情境,而不是继续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消化的教学模式是万万不可取的。法制是一个很古板的东西,而且有些知识点晦涩难懂,那么我们就需要把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讲“活”讲鲜明,将这些知识点转化成学生们能学的懂,吃的透的东西,为学生创设高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将知识点的方法有很多,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法制精神的重要性。在《道德与法治》这本教材中,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同伴与交往,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交友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去学习如何交友,如何运用法制意识去辨别损友和益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么去维护友谊。教师应当深入发掘教材中的资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最基本的知识点当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照本宣科将书上的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这样做学生是不会真正去理解这些知识点,去吃透这些知识点的。在初中阶段,学生们都比较单纯懵懂,像一张白纸的他们最需要老师们的引导,他们法治精神体系的构建更离不开老师们的帮助【3】。
        在课本道德与法治中出现的一些弘扬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贵人格品质的文章。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进行有效把握,结合生活情境,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或听到过什么正能量的事情,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分享的平台,让学生们在生活所见所闻的交流中,不断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通过把握课堂这一主阵地,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进行弘扬发展,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初中生日后更好地成长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立德树人理念的践行,教师要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注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把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通过将立德放在首位,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初中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初中德育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要注重对初中生的成长及发展环境做好针对性把握,突出立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初中生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引导初中生知道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负能量”,使初中生对是非曲直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能够明白是非[2]。
        结束语:目前,我国正朝着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目标迈进,作为祖国花朵的青少年,更应高明白道德与法治的意义,明白道德与法治对于自身的意义。而学校以及课堂作为学生知识来源的重要渠道,更应该注重自身教学的问题所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打造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努力成为学生法制意识培养道路上合格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 王建娅.做一名新时代的“三得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三得”中趋于高效[J].天津教育. 2019(01)
        [2]臧秋菊.学道德与法制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J].吉林教育. 2017(37)
        [3] 屈丽霞.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