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为什么不爱阅读了?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下)   作者:侯姣
[导读] 乘电梯的时候看到公益广告,大概是说国人每天平均看手机大约六小时

        侯姣
        西安铁一中湖滨小学 710119
        乘电梯的时候看到公益广告,大概是说国人每天平均看手机大约六小时,阅读时间为20.38分钟,数字悬殊之大令人震惊。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这几年也感受到孩子们不如刚入这个行业时遇到的孩子们爱读书了,浏览知乎的时候也看到过已经是青少年的孩子们吐槽自己的阅读兴趣是如何被扼杀的。结合周围的现象来看,孩子不爱阅读是有迹可循的,一旦家长和老师对阅读的认识不够,很容易走进指导读书的误区。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武断地认为阅读就是认字,他们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因为阅读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对学习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有的家长就把绘本当作孩子识字课本,教孩子认字被摆在了第一位,指着书上的字给孩子读、教孩子写,读完还要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虽然是有一些孩子三、四能认出很多字,但这种结果却是以阅读兴趣为代价,让孩子彻底失去了阅读的快乐。我们不否认,阅读能带给孩子诸多益处,但早期阅读并不是识字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读书其实是从读图开始,凭借色彩、图像、成人的语言来理解书的内容,带着识字的目的去读绘本,是一种本末倒置。有时候,越急着去获得,失去得也会更多。读书就是这样,当你抱着功利心去做某件事,最后的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切忌功利心太重和急于求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音频故事取代亲子阅读,市面上读故事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APP、早教机、智能音箱等等。有的父母完全依赖媒介,用电子设备来代替自己给孩子读书,认为音频里的主播声音甜美,发音标准,孩子爱听,自己也省事儿。没错,有声读物有一定的作用,可以作为辅助,但是不能作为主要的手段代替自己陪伴孩子阅读,毕竟,它们无法传递感情与温度,也无法给孩子带来视觉上的刺激。对孩子而言,父母的声音也许不是最好听的声音,却是最温暖的声音。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5岁的女孩,她的妈妈经常给她念书、讲故事。有一次,电视上播放讲故事节目,一个非常专业的阿姨在电视上讲故事,女孩一开始很感兴趣地看,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就去找妈妈,让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问:“电视上的阿姨不是讲得挺好,挺有意思吗?”孩子回答:“可是,电视上的阿姨不能抱着我。”是啊,再完美的电子产品,都无法替代爸妈读书给孩子听。机器的声音再优美,但对孩子来说,也根本感受不到任何温暖,亲子共读过程中,妈妈的声音、气味、拥抱是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   
        在农村待过一小段时间,那里的孩子在现在这个年代还是很少看课外书,家长只给孩子看“有用”的书,我们学校好一些,可是一旦功课压身,家长们是见不得孩子读闲书的,我自己也不能例外。曾经有位妈妈抱怨孩子爱看闲书,他觉得这些书对孩子一点帮助都没有,一看到孩子读就着急,而她给孩子挑选的国内外名著,孩子却不爱读。

科学地说,在孩子的早期阅读中,如果孩子沉浸于某本书,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不要用偏见制止他。主持人白岩松曾谈起自己的读书心得:当我们只读有用的书,有可能就会把读书变成一番苦役。要知道在真正很多“无用”的书里,却真正有“大用”。读书应该一件快乐的事。无独有偶,昨天浏览网页,也看到一个中学生说,他父母就不允许他看闲书,看课本以外的书那是要挨打的。也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妈妈觉得《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是书,《盗墓笔记》《哈利波特》就不是书了。其实,当孩子拿起一本书去读,能完整地读完它,已经是专注力和耐心的体现,大人就别给孩子的阅读添堵。儿童阅读,只要书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无害的,孩子喜欢读它就不是坏事,所以大人们给孩子选书时,不是选自己喜欢的,而应选适合孩子的书。
        书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像南瓜汤并不比奶油蘑菇汤更低贱一样,因为古人讲开卷有益。并且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和看电影、看连续剧也没啥区别,有好处,但也没那么神奇。真正爱读书的人,读书之于他们和吃烤串一样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休闲,从来就没见过哪个读书人每天计算自己读书量的,就像我从来不会统计自己一年看了几部电影、几部连续剧一样。
        还遇到过一类家长,总说自家孩子天生不喜欢阅读,对书没有兴趣!他们把这句话放在嘴边,于是早早地放弃了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爱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读书的乐趣。  而这种乐趣要家长带着孩子去寻找。有没有家庭环境的熏陶?家里有没有一定的藏书量?小时候有没有多给孩子讲故事?有没有了解孩子心理,选择合适的书?如果这些都没有,孩子很难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是需要启蒙的。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之初,重要的不是孩子读什么书,而是孩子喜不喜欢读。可以经常带孩子去有书的地方,书店、图书馆,让孩子发现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书籍;也可以睡前给孩子读故事,许多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从绘本故事开始的……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接触好看的书籍,一旦孩子发现阅读的趣味,今后会主动找书去读。
        和我一样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也许会觉得自己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这方面做的还不错,但我们在亲子共读中,也会犯一个无心之错,就是会对孩子看过的绘本不停地追问:故事在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你学会了什么道理?我的孩子在七岁多的时候,曾经跟我说:每读一本书就要被问感想和收获,是一件很有负担的事情。有时候答不上来,妈妈就着急生气。我的运气好,孩子并没有因此丧失读书的热情,但有一些孩子,慢慢地就失去阅读的兴趣。我的建议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尽量少一些提问,避免打断孩子的注意力和故事的完整性。读完故事之后,可以利用提问和孩子交流,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过难。以分享和开放的心态去和孩子聊聊故事的内容,并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不耐烦了,及时停止,不要让孩子觉得回答问题是一种负担。
        虽说读书只是一种爱好或者生活态度,不是人生的必修课,就像不爱吃辣不爱早起一样,可以解释为世间百态、人各有所好。但是对于处于成长阶段、思想还没成熟稳定的孩子们来说,经历人生酸甜尚不太现实,阅读依然是他们积累原始知识、增长见识、获得幸福感的最好途径。愿我们大人早日醒悟,陪伴孩子走上快乐阅读的正道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